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源网资料(废弃) > 民族地区 > 概况  > 详细页面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布拉格 2017年10月16日 阅读量: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国土面积2.4万平方千米,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建始、巴东、宣恩、来凤、咸丰、鹤峰六县。恩施州总人口403万,于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少数民族与汉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构成了恩施民族的多样性。恩施州是多民族居住地,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左右。各民族习俗相互影响,文化相互交融,互相促进,共同组成了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恩施土司城

历史沿革

  恩施州州域曾多次变动,固定形成于1932年。春秋为巴子国地;战国为楚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武陵郡;三国先属蜀,后属吴建平郡、武陵郡;两晋与南北朝宋、齐、梁、北周属建平郡、天门郡、武陵郡、信陵郡、秭归郡、业州军屯郡、清江郡;隋属巴东郡巴东县,清江郡清江县、开夷县、建始县;唐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五代先后为前、后蜀所据;宋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等许多小羁糜州;元属归州巴东县、施州建始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先后置散毛、唐崖、金峒、龙潭、忠建、毛岭、施南等土司;元末明玉珍据蜀时本区为其所控制;明属夔州建始县、归州巴东县、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南部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设有容美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3个宣抚司,9个安抚司,13个长官司,5个蛮夷长官司;清初沿用明制,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卫,设恩施县,辖区未变,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置施南府,辖恩施县、宣恩县、来凤县、咸丰县、利川县,乾隆元年(1736年),夔州建始县划归施州,巴东县、鹤峰州属宜昌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设道存县,民国四年设荆南道,治所恩施县,辖恩施、建始、宣恩、来凤、咸丰、利川6县,民国十五年改荆南道为施鹤道,鹤峰州改县划入施鹤道,民国十七年改设鄂西行政区,民国二十一年改为第十行政督察区,巴东县划入,州域始为8县之治。民国二十五年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辖区未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6日恩施县城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区,置专员公署,仍辖原8县,1955年5月12日改称湖北省恩施专员公署。“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造反派夺权,专署陷于瘫痪,3月2日经湖北省军区党委批准,由恩施军分区成立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5月13日改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968年成立湖北省恩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废除革命委员会成立恩施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正式成立,全州辖恩施市和巴东、建始、利川、来凤、咸丰、宣恩、鹤峰7县,共8个县市。1986年11月14日,利川撤县建市。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从2005年开始,州庆日定为8月19日。

行政区划

  恩施州辖恩施(3972平方千米)、利川(4603平方千米)2市和建始(2666平方千米)、巴东(3354平方千米)、宣恩(2730平方千米)、咸丰(2520平方千米)、来凤(1344平方千米)、鹤峰(2872平方千米)6县。州府所在地恩施市。

民族及人口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聚居,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散杂居为主要特征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州除汉族外,还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土族、羌族、撒拉族、独龙族、珞巴族等28个少数民族。

  全州民族分布格局:汉族、土家族遍布全州各县市。其中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清江以南,历史上属湖广土司域内,即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和利川5县市,巴东、建始和恩施3县市的土家族占其总人口的25%至30%不等。

  恩施州苗族人口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典型特点。苗族主要分布在利川、来凤、宣恩、咸丰,在其它各县市均有分布。以上四县市苗族占全州苗族人口总数的90.8%,且都有较大的聚居村落,较为典型的有宣恩县的小茅坡营、苗寨,咸丰的官坝、小村、梅坪、龙坪,利川的文斗等。其他则散居于恩施、建始、鹤峰、巴东4县市。这4县市苗族占全州苗族总数的9.2%,聚居的村落很少,只有鹤峰原麻寮所的苗族居住比较集中。

  侗族主要分布在宣恩、恩施、咸丰等县市交界的山区里。其中恩施侗族分布在该市的干溪、芭蕉、大集、白果、双河等地;咸丰县侗族分布在该县的黄金洞、清坪、活龙、马河等地;宣恩侗族分布在长潭的会口、洗马坪、龙马、兴隆、中间河,晓关的桐子营、覃家坪、八台、西坪、张官、猫山、大岩坝、晓关镇,李家河的板栗园、上洞坪,沙道的桂花园和椿木营等地。此外,利川的毛坝、黄泥塘、老屋基、忠路、小河等地也有侗族。

  其他少数民族的分布各不相同,其中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鹤峰的三家台等地和利川;白族主要分布在鹤峰的铁炉等地;回族在全州各县市均有分布;另外一些少数民族零星地分布全州各地。民族分布不均,导致州内各县市的民族成分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

人口统计

  2015年末全州总人口402.6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10.19万人,占总人口的52.2%;女性人口192.42万人,占总人口的47.8%。年末全州常住人口332.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3.0万人,城镇化率39.98%。全州人口密度(常住人口计算)为138人/平方千米。

  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01‰,人口死亡率为5.7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9‰。出生人口性别比107.32,保持在正常范围。

地势地貌

  恩施州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地,惯称"八山半水分半田"。地貌以碳酸盐岩组成的高原型山地为主体,兼有碳酸盐岩组成的低山峡谷与溶蚀盆地,砂岩组成的低中山宽谷及山间红色盆地,海拔最高处巴东靠神农架主峰的大窝坑3032米,最低点为巴东长江边的红庙岭66.8米。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29.4%,海拔800至1200米的地区占总面积的43.6%,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占总面积的27%。境内地形复杂,具有多种特殊类型的地貌,大河、小溪成树枝状展布,有“见山不走山”的丘原,有"两山咫尺行半天"的深谷,伏流、溶洞、冲、槽、漏斗、石林等随处可见。

  州境内地势呈西北、东北部高,中部相对低的状态。地貌基本特征是阶梯状地貌发育。州境因受新构造运动间歇活动的影响,大面积隆起成山,局部断陷、沉积形成多级夷面与山间河谷断陷盆地。境内除东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积山地外,普遍展布着海拔2000至1700米、1500至1300米、1200至1000米、900至800米、700至500米等五级面积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级河谷阶地,呈现明显层状地貌。

气候特征

  恩施州地处湖北西南部,为我国地形台阶第二级阶梯的东部边缘,其北部属大巴山脉的南支--巫山山脉;东南部和中部属武陵山脉分支;西部系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三大山脉共同构造了鄂西南山区的地形地势。区域内山脉总体呈NE-SW和NNE-SSW走向;总体上呈三山鼎立之势,北部、西北部和中部高耸,并逐渐向西、南倾斜,海拔高差悬殊。西部NE-SW走向的高山裙带与中部NNE-SSW走向的高山裙带共同构造成了"Λ"型主体地势结构。

  恩施州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暖夏凉,雨热同季、雾多湿重。由于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决定了光、热、水等气候要素的重新分配,使全州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域差异,形成了具有地区特点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立体气候,州内气候资源具有以下五类特征,即冬暖湿润的平谷气候,温暖湿润的低山气候,温和湿润的中山气候,温凉潮湿的高山气候,高寒过湿的高山脊岭气候。

土地资源

  恩施州国土总面积2406026.47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3%,按照新的地类划分标准,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中,将土地分为八个一级类: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土地。2012年末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统计显示:恩施州耕地面积454069.13公顷,占总面积的18.87%,园地面积55530.35公顷,占总面积的2.31%,林地面积1660585.19公顷,占总面积的69.02%,草地面积39651.32公顷,占总面积的1.6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74555.49公顷,占总面积的3.1%,交通运输用地面积21529.11公顷,占总面积的0.8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9590.00公顷,占总面积的1.65%,其他土地面积60515.89公顷,占总面积的2.52%。

  恩施州的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占辖区总面积的3.57%。其中其他草地38061.72公顷,河流水面27104.50公顷,湖泊水面75.90公顷,滩涂486.73公顷,沼泽地22.56公顷,沙地2.39公顷,裸地19819.27公顷。从以上数据来看,恩施州后备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垦植的土地是后备资源的重要组织部分。但由于恩施州地处山区,土地开发程度低,土地利用率不高,要在短时间内开发利用好,尚需大量的投入。

矿产资源

  恩施州属沉积岩分布地区,沉积矿产比较丰富。到目前为止,全州已发现各类矿产资源75种,矿产地370余处,其中探明D级储量的有31种,矿产地235处。在31种矿产中,已探明大型矿床10处,中型矿床23处,小型矿床202处,矿点23处。铁、煤、石煤、磷、硫铁矿、天然气、高岭土、耐火粘土、石膏、冶金用白云岩、生物大理石、硒矿、硅石等28种矿产,居湖北省各地市前列。恩施州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估算在11000亿元以上,由于目前受交通"瓶颈"和市场的限制,尚未发挥出应有的经济价值。

  恩施州矿产资源现已开发利用的有34种,2012年底全州共有各类矿山企业649家,其中:能源矿产1种,矿山企业107家;黑色金属矿产2种,矿山企业4家;有色金属矿产1种,矿山企业2家;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2种,矿山企业9家;化工原料非金属矿4种,矿山企业28家;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23种,矿山企业498家;矿泉水1家;2012年恩施州矿石年产量533万吨,其中煤炭103万吨。矿山企业生产规模基本上属小型矿山,生产规模大一点的建筑石料矿山年生产量也只有10万吨。

水资源

  恩施州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地区,雨量充沛,空气湿润,丰沛的地表径流同众多具有较大落差的深谷型河流相结合,构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州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509.31万千瓦,可开发蕴藏量349.1万千瓦,可开发装机近500万千瓦,是湖北省除宜昌以外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全州多年平均降水量1543.7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24.2亿立方米。全州河流众多,河长在5000米以上的河流382条,分属清江、乌江、洞庭湖、三峡区间南岸、三峡区间北岸等水系(酉水、溇水属于洞庭湖水系)。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千米的有100条,大于200平方千米的有60条,除长江外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有清江、溇水、酉水、唐崖河、马水河、忠建河、郁江、野三河、沿渡河等9条。至2012年底,全州拥有水电站276处,总装机容量326.4万千瓦(包括水布垭电站184万千瓦),恩施州成为全省乃至华中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州境属岩溶山区,地下水以河川基流量为主。全州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值为62.49亿立方米,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类岩溶水,补给主要以大气降水渗入为主,输出为河川基流、潜水蒸发和地下潜流。

  恩施州河流众多,河长在5km以上的河流约400条,分属长江上游下段、乌江、清江、沅江、澧水5个水系。

  2016年7月,全州共监测评价31个省考核水功能区33处水质断面,其中,一级水功能区27个,含保护区7个,保留区11个,缓冲区7个,开发利用区2个;二级水功能区有饮用水源、工业用水区2个,排污控制区2个,过渡区2个。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评价了省考核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状况,全因子(GB3838-2002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个基本项目)水质达标的水功能区26个,达标率83.9%;双因子(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水质达标的水功能区26个,达标率83.9%。

森林资源

  州域森林资源尤为丰富,共有树种171科,645属,1264种。其中乔大木60科,114属,249种;灌木32科,89属,228种,约占全国树种的七分之一。经济价值较高的有30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水彬、珙桐、秃彬、巴东木莲、钟萼木,光叶珙桐、连香树、香果树、杜仲银杏等40余种,约占全省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树种的90%。宜林面积广阔,共有宜林面积150.25万公顷,约占全州总面积的61.99%。全州有林地面积106.3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8.4%。

动植物资源

  被称为"动植物黄金分割线"的北纬30度穿越恩施州腹地,同时受秦岭和大巴山阻隔,使这一区域免遭第四纪冰川的洗劫,成为动植物的“避难所”。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有215科、900余属、3000余种植物和500多种陆生脊柱动物,其中有40余种植物和77种动物属于国家级珍稀保护动植物,是华中地区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

  州内地方特产主要有银杏,中华童子李,鸡爪黄连,茶叶(富硒茶),沙地油栗,优质烟叶,紫油厚朴,大集珍米,生漆,生漆,魔芋,当归等特色产品。

名胜古迹

  恩施名胜——文昌祠。恩施古城寺庙多,素有“24宫”“48庙”及“二祠十宫十八庙”之说,但随着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大多成为遗迹,有的甚至难以查考。文昌祠是恩施历史文化名城现存较少的寺庙中保存较好,并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而被列入重点文物抢救维修项目的古代寺庙建筑。

    近日,在世界文化遗产咸丰唐崖土司城址附近,发现一神秘峡谷,引起不少人的关注。该峡谷西起咸丰县活龙坪乡干桩坪村,东至咸丰县唐崖镇青狮峡口,全长30多千米。峡谷两头狭窄险峻,中间地势平坦开阔,其间还有无数小峡谷,风景美不胜收(恩施图片库孙东进摄)

参考资料: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