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的一个边境县,位于天山山脉东段与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之间的草原上,地理坐标为东经91°19′30″~94°48′30″、北纬43°21′~45°5′19″,东邻伊吾县,南接哈密市,西毗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北界蒙古人民共和国,中蒙国界长达309千米。全县总面积38445.3平方千米,县境东西长276.4千米,南北宽180.6千米。
地貌特征
巴里坤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受地质构造控制,大体可以分为高中山地、高原、盆地、戈壁荒漠、湖泊五大类。地形特征是三山夹两盆。南部是巴里坤山,中部是莫钦乌拉山,北部是东准噶尔断块山系。巴里坤山位于县境南沿,为天山山脉东段,绵延县境内160多千米,平均海拔3300米,最高峰是奎苏西南的月牙山,海拔4308.3米。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分布着大量的冰川。巴里坤县中部是天山支脉莫钦乌拉山,莫钦乌拉山由西北向东南延伸,中部高,西部陷没,全长70千米,海拔在2800-3200米之间。最北部中蒙国界处是东准噶尔断块山系,东西走向,逶迤县境内170多千米,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
行政区划
县辖15个乡镇场区、46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6个社区。境内驻有兵团农场和哈密地区伊吾马场等。
人口与民族
2010年年末总人口近10.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413人,占31.62%。少数民族人口38058,占37.11%,男女比为100:98。境内居住有哈萨克、蒙古、回、维吾尔、满、俄罗斯等13个少数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35%,汉族占62.89%,蒙古族占1.46%,其他少数民族多则数百人,少则数十人,有的只有一两家不足十人。
气候资源
巴里坤属大陆性冷凉干旱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暖季凉爽,冷季严寒,光照充足,无霜期短,降水偏少,蒸发量大,气温年、日变化大。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1°C,极端最高气温42℃(三塘湖汉水泉),最低气温-43.6℃。无霜期98—104天,年降水量202—250毫米,年蒸发量1622毫米,日照时数2858—3373.4小时。 光能资源丰富,为全国光能资源较优地区之一。
水资源
县域水资源补给主要依靠高山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全县有大小河沟39条,年径流量3.45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西黑沟、乌沟、奎苏沟、二道白杨沟、大柳沟等,巴里坤县水资源总量4.205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径流量3.573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不重复量0.6319亿立方米。
农牧资源
全县有可耕地50.4万亩(其中基本农田36.6万亩),每年实播30万亩左右,2011年完成农作物种植面积36.16万亩,主要农作物有马铃薯、大麦、饲用玉米、小麦、晚熟哈密瓜等。畜牧业已成为自治县的重要支柱产业。
巴里坤县牲畜品种种类有:巴里坤马,巴里坤双峰驼,驴,骡子。牛品种有:黄牛、荷斯坦奶牛、新疆褐牛、西门塔尔牛等。羊品种有:巴里坤哈萨克肉用羊、巴里坤绒山羊、阿尔泰大尾羊、细毛羊等。生猪品种有:长白条、杜洛克、大白猪等。禽品种种类有:三黄鸡、快麻鸡、肉杂鸡、鸭、鹅、大雁鹅、鸽子等。
林地资源
全县湿地面积134万亩。林地面积122.7万亩(天然林109.8万亩、占91%,人工林12.9万亩、占9%),森林覆盖率1.45%。苗圃基地6个,总面积534亩(县中心苗圃400亩)。
野生动植物资源
境内野生动物有马鹿、雪豹、野驴、黄羊、野猪、狼、沙狐、松貂、旱獭、雪鸡、沙鸡、鹌鹑、鹰、隼等百余种。野生植物有500多种,中草药有百余种,主要有肉苁蓉、甘草、麻黄、薄荷、益母草、黑枸杞、麻仁等,尤以雪莲为珍贵。雪莲、蘑菇、益母草被称为草原“三宝”。
矿产资源
巴里坤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大,现已探明煤、石油、芒硝、黄金、膨润土等30余种。其中:
——煤炭。资源储量大,品质好,易开采,具有“三低一高”(低灰分、低硫、低磷、高发热值)的资源禀赋条件,主要分布在三塘湖煤田和西部煤田,资源量千米以浅897亿吨,其中:三塘湖煤田585亿吨,属优良的动力、发电和煤化工原料;西部煤田312亿吨,为国内稀缺煤种,属煤焦化和煤化工的良好原料,是哈密地区亿吨级煤炭生产和深加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疆煤东运”“疆电东输”的重要基地之一。2012年2月,自治区挂牌出让了三塘湖条湖一号、汉水泉一号和汉水泉二号3块区域149亿吨煤炭资源,分别由国投哈密能源有限公司和新疆京能投资有限公司拍得。目前,三塘湖煤田矿区总规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煤矿、煤电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水、电、路等基础建设加快推进。
——芒硝。主要分布在巴里坤湖,资源净储量4893万吨,其主要产品硫化碱市场份额占全国的25%,是全国三大硫化碱生产基地之一。
——石油。主要分布在三塘湖盆地,预测油气资源当量9.3亿吨,已探明石油资源量5.7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00亿立方米,被国土资源部油气储量评审办公室验收确认为亿吨级油田,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重点实验区块和实验项目。
旅游资源
巴里坤古称“蒲类”,是古丝绸之路北新道进入新疆的第一重镇,为历代中原地区连接西域的中枢,中西文化、民汉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享有“教育甲全疆”“文风甲全疆”“庙宇甲全疆”的美誉,是新疆汉文化的母源地,是与乌鲁木齐、伊犁齐名的“三大商都”之一。人文景观有近1300年历史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河唐城、3000年历史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兰州湾子古遗址群和2007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东黑沟古遗址、200多年历史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疆保存最完整的土夯汉满两城和新疆最大的古庙宇群落地藏寺、仙姑庙,有唐代、清代修建的延绵200多千米的烽火台28座,有自治区重点保护的东汉年间的任尚碑、国内现存的珍贵汉碑—裴岑纪功碑和数以万计的岩画等;自然风光有全国四大鸣沙山之一的巴里坤鸣沙山、新疆三大草原之一的巴里坤草原以及新疆有名的怪石山和巴里坤湖等。先后被自治区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强县。现有国家4A级景区1处、2A级景区2处、A级景区1处。
巴里坤草原风光 刘军摄影
参考资料:巴里坤县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