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中央民大民族舞蹈教育教师团队赴内蒙古大草原采风,向民间艺人学艺。中央民大舞蹈学院供图
这是一群舞者,又是一群师者。为舞,他们满腔激情、由衷敬畏;为师,他们倾尽全力、薪火相传。多年的孜孜不倦和不懈追求,让他们在2018年1月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也是全国艺术领域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团队。他们就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舞蹈教育教师团队。
60年积淀,成就卓越品质
2018年11月5日晚,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法兰德斯皇家剧院内座无虚席,第四届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闭幕演出正在进行。
大气磅礴、势如万马奔腾的蒙古族男子群舞《奔腾》,曼妙灵动、形如金丝鸟翩翩起舞的彝族女子舞蹈《五彩云霞》,细腻惆怅的朝鲜族独舞《乡关何处》……或豪放热烈,或柔美温婉,让观众们深深陶醉其中。最终,在一曲昂扬激越的《锦绣中华》中,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演员载歌载舞,将晚会推向高潮。
“太美了!”布鲁塞尔快讯记者劳伦斯·伯纳德赞叹道,“看了这场演出,我感觉到中国文化真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这台大型晚会的演出者,主要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学生。而这,已经不是该学院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我国少数民族艺术风采了。几十年来,中央民大舞蹈学院应邀赴欧洲、北美洲、亚洲的数十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访问交流,并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重大文化活动中勇挑大梁。人们公认这是一支素质过硬、功底深厚的民族舞蹈团队。
“人家都说我们学院毕业的学生,跳舞有一种自己的‘范儿’。”中央民大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马娟说,这种“范儿”就是老师们言传身教所给予的,从举手投足到面部微笑乃至一个呼吸,动静中有规矩,细微间见周章。
中央民大舞蹈学院成立60年来,逐渐形成了一支卓尔不凡的民族舞蹈教育教师团队,这个团队荟萃了藏、蒙古、朝鲜、回、土家、赫哲等9个民族的舞蹈教学精英,每个人的头上都顶着众多光环:省部级专业成果一等奖、国家艺术基金获得者、舞蹈“荷花奖”获得者、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主持人……扎实的专业根基,丰硕的教研成果,让他们在承担高层次民族舞蹈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外化而内不化”,是这支教师团队的特质。无论外界如何变化、现代流行文化如何冲击,民族舞蹈教育教师们仍淡定从容,坚守传统,坚持品质,不随波逐流。“多少年了,我们就是本着为民族舞蹈贡献力量的初心,一直按自己的轨迹传、帮、带,打造艺术精品,培养艺术精英。”中央民大舞蹈学院院长、教师团队负责人马云霞说。
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艺术操守,成就了中央民大舞蹈学院的“传奇”:全国舞蹈展演、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全国艺术院校“桃李杯”比赛等重要赛事,中央民大舞蹈学院必然榜上有名,而且经常包揽金、银、铜奖;每届中央民大舞蹈学院毕业生的专场演出在央视网《舞蹈世界——青春梦想季》网络直播时,都能创造几十万人次的点击量,成为各大院校舞蹈专业学生观看的样本……
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首批20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舞蹈教育教师团队入选,成为全国艺术领域中唯一获此殊荣者,立起了舞蹈教育领域的一个标杆。
扎根人民,不忘舞者初心
2018年7月的昆明,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如火如荼进行,各民族舞蹈竞相争艳。其中,由中央民大舞蹈学院带来的《阿嘎人》《斗》《梦宣》3部作品,令专家与观众们耳目一新。
群舞《阿嘎人》表现了藏族人筑造屋顶和地坪时打阿嘎的场景,那边唱边舞的集体劳作形态,通过浓郁的藏族舞蹈语汇与道具,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斗》中,两位男舞者赤裸上身,通过眼神、翻滚、跳跃等动作,生动表现了两只公鸡不断争斗的形态。《梦宣》,则还原了藏区的原生态舞蹈——宣舞,服饰华丽、舞姿端庄、仪式感强,引领观众领略盛极一时的古格王朝风景。
“这3部作品极具艺术形式感,视觉效果极佳。”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表示,“在此基础上,它们还表达了独特的民族韵味。”
艺术源于生活,这3部作品正是中央民大民族舞蹈教育教师团队带领学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采风创作成果。在2018年华北五省市(区)舞蹈比赛中斩获创作和表演一等奖的《梦宣》,是一部师生共同创作的作品。学生编导武宁说,她经常跟随老师丛帅帅到西藏采风,一次在深入阿里地区时,师生二人在古格王朝的宫殿寺院内看到了一组壁画,十位身穿盛装的女子联臂踏歌,舞姿端正庄重,这便是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宣舞。强烈的创作冲动,驱使师生二人深度研习了藏族民间舞蹈,不断打磨舞蹈语汇,终于打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再现盛世宣舞。
源于生活的艺术作品,还要回归生活接受检验。2018年8月,丛帅帅带着她创作的《梦宣》,回到作品的“娘家”,在拉萨、日喀则、阿里、那曲等地进行汇报和惠民演出。第一次演出,演员们正处于严重的高原反应之中,多走几步都会气喘吁吁,还要穿上5公斤重的华丽演出服在台上跳8分钟,如何做到?丛帅帅不停地为学生们打气加油,虽然她自己也疲惫不堪——上西藏的前一天,她还带着一拨学生在酷热难耐的排练厅里挥汗如雨。灯光亮起来,演出开始了,1分钟,2分钟,5分钟,8分钟,舞蹈毫无折扣地漂亮完成了。然而,走下台后,所有演员倒成一片,抱着氧气罐大口吸氧。
缺氧不缺精神。此后,丛帅帅带着学生们一路攀高,虽然吸着氧、打着点滴,但她们的心灵在飞翔,最终抵达古老宣舞的诞生地——阿里。在那里,她们与古格王朝的壁画对话,与宣舞传承人共舞,完成了对舞蹈《梦宣》最深层次的精神抵达。
与此同时,《阿嘎人》的编导格日南加、李飞老师,带着另一队学生也在青藏高原上采风、演出。在青海热贡“六月会”上,师生们8天辗转6个村庄考察各地不同的歌舞风俗;在青海海北,深入考察藏族华热部族的文化演变;在拉萨、日喀则,进行《阿嘎人》汇报演出。
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楷模。中央民大民族舞蹈教育教师团队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精湛的舞蹈技法,更有对民族舞蹈事业的满腔赤诚和扎根人民、不畏艰苦的永恒艺术追求。
德化育人,积极服务社会
“原本以为大学生活比较悠闲,没想到那么忙。比我们还忙的,是我们的老师。”在中央民大舞蹈学院研三学生张琦千纯眼里,老师们成天泡在排练厅里,一板一眼,千锤百炼,学生们毕业了一拨又一拨,而老师们却始终在那里。
相比于其他学院的老师,舞蹈学院老师的工作更繁杂,除了日常教学,课外时间也被应接不暇的比赛和演出任务所占据。“每场演出,从张罗装台、灯光,到演员们的服装、道具,乃至每支舞蹈的配乐等,事事要操心。”中央民大舞蹈学院2015级表演男班班主任王天佑说,这也练就了舞蹈学院老师们的全能本领,能编能演能导。
“因为和老师相处的时间多,我们学院的学生对老师们都特别依赖,有一种很深的师生情谊。”张琦千纯说。对王天佑来说,一年400多节课,外加为学生们准备各种比赛、演出,是工作的常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就是要知心、耐心、细心,有爱心。”他说。
在民族舞蹈理论界耕耘多年的朴永光教授,对师者有着深刻的理解:“优秀的老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有爱岗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教技术,更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德化育人。”
境界决定格局。迄今,中央民大舞蹈学院已培养了数千名优秀的民族舞蹈人才,他们大多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文艺团体、艺术院校,其中的佼佼者成为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教育家。
在培养人才之时,中央民大舞蹈学院在为社会服务方面也硕果累累。由民族舞蹈教育教师团队成员编创的《花开中华》等3部民族韵律操,将各民族舞蹈元素与健身相结合,姿态优美、简单易学,在北京各大中小学迅速普及。老师们则不辞辛苦地亲临各校示范、辅导,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普及传播。
为舞,他们绽放出生命的光彩;为师,他们诠释了生命的意义——这就是中央民大民族舞蹈教育教师团队。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