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黎族人民经过生产时间,逐步形成了以畜耕农业为主,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采集业和狩猎为辅的生产方式。部分地区还发现了带有浓郁原始社会遗迹的“合亩制”生产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后,黎族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前,傣族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处于十分低下的状态,大致可分为刀耕火种的“砍山栏”与水稻种植两种类型。到近代,已基本实现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生产方式。但是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在黎族聚居的山区仍然广泛存在。
黎族民间狩猎工具多样,主要有弓箭、粉枪、捕捉器、尖刀、绳网、长矛、铁钩等,黎族猎手们根据各种野兽生活的习性和规律,采用挂枪、陷阱装竹签、装活套、装山猪炮、放置毒饵和巡山狩猎等方法捕捉野兽。狩猎的组织房还是、分继替放狗围猎和单个人寻猎两种,后者比较常见。集体放狗围猎,多在春节期间或九十月份进行。届时,全村所有能够参加劳动的男子,都带着粉枪、弓箭、标枪、尖刀和猎狗等,由“带狗头领”率队上山,指挥围猎活动。狩猎开始,神枪手们分头埋伏在山的一头,聚精会神的等待着“带狗头领”纵狗从山的另一头将野兽赶向伏击点,以便射击。狩猎结束,猎手们聚集在“带狗头领”屋前的空地上分配食物。
黎族织锦(摄影:王铁志)
纺织也是黎族地区副业生产之一,纺织原料的来源,主要靠野生植物纤维,如木棉和各种野麻等,其次是以汉区或者向汉商买来的色线和色布,将其拆线使用。妇女们一般都能纺织男子上衣、吊儋和女子上衣、筒裙、胸挂、头巾以及麻被等。筒裙和头巾一般纺织精美,色泽巡礼、花纹精美。筒裙上的花纹,多为动物纹或者植物纹,也有少数人物纹或用具花纹。由于纺织品多产于民间,没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所纺织的成品,都是在不脱离农业生产劳动的条件下单独进行的,所以效率很低。据调查,织一块吊儋需要十天,一块头巾十天,一件无袖男子上衣四十天,一条麻被一年(长近四米,宽二点四米),纺织品一般均为自用,极少出售或者交换。
藤竹加工业也是黎族的传统工艺生产之一,黎族群众历来有采割野生藤竹编制竹笠、簸箕、米筛、箩筐、谷围等生活用品的习惯。并且,根据工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不断革新工艺,研制新的花色品种。
黎族人擅长利用自然资源制作手工产品,黎族人民很早就懂得利用木棉做为纺织的原料。公元五世纪的时候,黎族的纺织工艺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黎锦配色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一百二十多种。除筒裙外,用黎锦做的花幅、壁挂、花带、挂包等工艺品颇受人民的喜爱。
除此之外,黎族的采掘业、民族特需品工业等生产利用地理优势,发挥民族特色,也在不断的发展。
参考资料:文明英、文京,《中国黎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