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哈尼族 > 节日庆典  > 详细页面

哈尼族节日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和菊 2017年11月15日 阅读量:

  哈尼族有不少民间节日,主要有阿玛施节、祭竜节、黄饭节等。

  阿玛施节又叫祭母节,时间是中国农历二月龙日举行。“阿玛施”是哈尼语音译,“玛”意译为“女性”“母亲”“雌性”及“大”。“阿玛”,有的地方叫“伏玛”“普玛”,意译为“神树”或“神树林”,所以有人把该节译作“祭母节”或“祭神树”。流行于云南省广大哈尼族地区。哈尼族虽信仰多神,但最崇敬神树,认为神树是哈尼人的保护神。因此,在安村立寨的同时,要在村子上方选定一“神树林”,并把其中一棵最壮实的长青树当作“神树”。平时严防牲畜进入这神圣的林地。传说,远古时代,人鬼乃兄弟,后因不合而分家过,鬼常作祟扰人,人告于天神,天神让其女儿变作神树,为人护寨,并教人每年于此日到鬼的住地敲锣打鼓,烧灰压草,以镇鬼邪。历代相沿,因此成节。

  祭竜节是哈尼族主要的祭祀节日,一年有两次。正月竜是祭祀寨神,祈求灭灾降福,人畜兴旺。三月竜是农业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竜神的象征通常是万年古树,称为竜树,过去每形成一个村寨,不论十家八家,还是一户人家,也要首先在寨头选定地点栽培一棵树。这棵树就是竜树。两次祭竜活动都要在这棵树下举行,据说竜树能起到保护寨子的作用。

  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轮属龙日为正月竜祭寨神,寨神相当于汉族的山神土地神的日子。公祭的献物是一头猪,这头猪被杀死后,即安放在树台上,呈跪匐状。每户出一男子参加公祭,每人将一碗三色糯米饭。即红、黄、白,取喜、吉、净之意和一把香交给主祭人献到竜台上,然后叩头膜拜。祭拜完毕,饮酒吃饭,席间每人可自由吟唱祭神祈祷辞。

  每年农历三月第一轮属龙日为三月竜祭竜神的日子。这一天中饭后,每户出一男人携一只鸡、一把香、一撮茶、一壶酒,红、黄、白糯米饭各一碗参加公祭。祭祀开始,每人喝一口花椒叶水净口,并将祭品交主祭者献于竜台。摆到谁的祭品,谁就叩头。祭祀完毕,饮酒吃饭,唱颂祈福辞。当天空现出星星的时候,举行迎神进寨仪式。寨里人点燃火把,敲响铓鼓到寨口迎接,公祭者们排成一条长龙。主祭者口唱迎神调:“天上的星星闪闪,己到时辰。寨里的铓鼓咚咚,迎接竜神。已是入祭的好时刻,请神动身。听大家歌舞欢唱,降福给人。”

  云南元江哈尼族的“黄饭节”,是和生产节令相关的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节日。每年的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百花争艳时,按照哈尼族的传统习惯,家家户户都要蒸好喷香的黄色糯米饭,煮好红鸭蛋,向报春的布谷鸟虔诚的敬献。祭祀完毕,人们开始唱起动听的“春耕歌”,做农耕准备。村子里德高望众的老者还要观测天象,推测吉日,拔几丛秧苗栽进自家田里,意为“开秧门”。哈尼族山寨一年一度的春耕活动就此开始。传说这样做可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众生吉祥。

  “昂玛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开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活动已成为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昂玛突”一般举行3—5天,活动中,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哈尼人不分男女老少围成圆圈儿尽情地跳舞,歌唱美好的生活。沿街举行的宴会多达300多桌。长达几百米,因此也称作长龙宴。宴会上。寨中德高望众的年长男子坐在龙首,女子坐龙尾,其余人坐中间。全村人一起喝着自酿的米酒,品尝着各家主妇精心烹饪的食品。其情其景,既是一次烹饪技术比赛,又充满了生活的温馨,更展示了哈尼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如果此时您来到这里,好客的哈尼人就热情邀请您一起坐下,和他们共同分享这美好的生活。

  “昂玛突”,也就是祭寨神,还有“昂玛翁”“普玛突”等多种称呼,是哈尼族以村寨为单位,集宗教、娱乐活动于一体的传统节日。哈尼村寨无论大小、人数多少都有自己的寨神林和寨神树,在寨神林里选一颗树枝干笔挺、枝叶茂盛的常青树为“昂玛阿波”(寨神树),寨神树视为寨神的偶像,寨神林也因此庄严神圣不可侵犯,受到全村人的保护。凡每年祭寨神要到寨神树下进行,时间一般在农历十月过完“十月年”后或春节后第二轮属牛日,由咪谷主持全村性杀一头猪,各家都分一份作家庭祭祀供品,舂粑粑、做彩蛋作礼品,邀请乡邻亲友参加过节,有的地方还摆设长街宴,跳铓鼓舞。祭寨神活动,表示祈求寨神保护山寨安宁、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第一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玛蚱,每家捉够一竹简(约二斤)后,就把蚂蚱一只一只撒成四份: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划开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埂和排水沟旁,以对尚未捉到的蚂蚱及其他昆虫进行恫吓。半小时后,又要把这些蚂蚱收进竹筒。带回家当菜或拌粑粑吃,据说蚂蚱肉很甜。离开田野时,人们都要不停地大声叫:“呕,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

  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每到山茶盛开的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人人都会报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据说,这一声回答,可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康泰。据传说,布谷鸟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从遥远天边的石岩洞里飞出来,向人间传达春天的消息的。当它飞过一个名叫“巷阿窝尼崩崩麻”的大海时,飞不动了,眼看快要掉进大海里去了。突然,从海里翘起一条龙尾来,随后龙尾变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让布谷鸟在上面歇脚。布谷鸟终于历尽千辛万苦,把春天的信息传达给了人间。

  按照前辈人沿袭下来的规矩,等多数人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后,就相约在一个属羊的日子,备办美味佳肴,用一种大树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喷香金黄的糯米饭,煮好红鸭蛋,向布谷鸟虔诚地敬献。这天,村村寨寨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满面春风,身着节日盛装,会聚在一个适中草坪上,欢度一年一度的“里玛主”节(春天的盛会),借以选择对象,谈情说爱。节后,各家选定一个好日子,在雀鸟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静的五更时分,家长悄悄地把三丛秧苗插在自家田里,意即、“开秧门”。据说,“开秧门”时听不到雀鸟的声音,今年庄稼就能免灾除害,获得好收成。

  苦扎扎节,也叫六月年,在每年农历6月中旬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届时,哈尼山寨到处兴高采烈,热气腾腾。人们穿上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的相聚到磨秋场,打磨秋戏耍娱乐,欢度节日。

  按照哈尼人的规矩,磨秋杆必须是黑夜砍好后,小伙子们在黎明前扛回来。他们一路唱着山歌,把用坚硬结实的木头做成的秋杆抬到寨边的秋场,将一根木头栽进土里,顶端削细当轴心,然后再把长长的横杆从中间凿凹,架在上面。两边的横杆长短要一样,还要削得滑溜溜的,以免划伤手。下午,穿着绚丽服装的哈尼人摩肩接踵的聚到了磨秋场,先由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开秋”,他们象征性的甩了几圈以后,小伙子们、姑娘们轮流上去转。打磨秋是一项哈尼人充满情趣的体育活动,它要求磨秋两边的人数要对等,骑坐的人用脚蹬地面,时而飞速旋转,时而升降起伏,反复转动,悠悠荡荡。甩秋人的速度越来越快,围观的人也显得更加开心,那些艺高胆大,身手不凡的小伙子,往往成了姑娘们爱慕的对象。

  夕阳西下,磨秋场上响起了一排清脆的枪声,通知人们前来唱歌跳舞,那些躲到树林里谈情说爱的青年男女成双成对地聚拢来了,老人和孩子也聚拢来了。老人们围坐在场上喝酒取乐,孩子们追逐戏耍,青年人则围成圈子,跳起了扇子舞、竹棍舞、乐作舞。锣鼓声、琴弦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在群山间回荡,一个不眠的狂欢之夜开始了。

参考资料:

  1.中国民族网

  2.户晓辉.中国传统节日与现代性的时间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