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彝族 > 热门推荐  > 详细页面

彝族哑神节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刘扬武 2017年10月26日 阅读量:

恭请大哑巴

  居住在云南省祥云县的彝族在农历二月初八这一天要过哑神节,跳哑巴舞。过节最热闹当数大营七宣村。

  进七宣村的盘山公路盘曲而迂回,从祥云县城出发约50分钟后,我们到达目的地。这是一个绿树掩映的小山村,青瓦白墙的民房上绘着彝族图腾,一条整洁的青石板路如丝带缠绕般连着家家户户。

  当地老人告诉我们,哑神节是彝族传统民俗节日,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传说七宣村曾经连年遭受干旱,一位美丽善良的哑女为了村民的生存四处奔波,祈求苍天降雨,最终感动了当地的龙王,让村民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这位好心的哑女,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人们都要选出一位村民装扮成龙王,举行祭祀活动,但装扮者不准讲话,以此表达对哑女的思念和感激。这个活动一年年流传,形成了现在的哑神节。当地还盛传,举行哑神节、跳哑神舞能辟邪免灾,能使家庭兴旺;同时也给前来参加活动的客人带来吉祥、喜庆和平安。

  哑神节当日,整个村落男女老少都要进行脸部彩绘,男青年要理统一的发型。哑巴舞队伍主要由一个大哑巴,若干老哑巴、中哑巴、小哑巴以及扮护卫、神牛、耕田、讲吉利话的人组成。活动主要围绕大哑巴进行。大哑巴在村里挑选,他有独特的技巧,一般人无法模拟。哑神节当天,大哑巴头戴插着雉鸡毛的牛皮头饰,赤裸上身和双腿,只在腰间穿一条羊皮短裤。彩绘时,村里懂画的老者会为大哑巴画上一条黄龙,黄龙为龙王,龙头画在胸前,龙身缠绕双腿;还会在后背画上两条青龙,青龙为龙子,龙头画在后背,龙身缠绕双手;在青龙之间是二龙争抢的宝物,背景点缀些云朵。

  恭请大哑巴的仪式上,罗支全部到齐。罗支就是众老哑巴,为首的被称为毕摩。彩绘时,以不同的图案分别绘在脸部的右上方作为家族和辈分区别。仪式上,六位毕摩在护卫总管的护卫下,依次点香叩首。毕摩大声喊“请哑巴出山喽”。然后四个壮实的中哑巴用扎好的彩轿抬着大哑巴游街,其余哑巴打歌跟在后面。最为活跃的是毕摩的跟帮,也称为“马彷”,他们以倒退的方式,边跳边引导行进的队伍。哑巴队从村头到村尾,通过祭拜龙树、祭鼓,经过“三请三唱三起号”,将大哑巴请到广场,随后开始了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哑巴舞表演。

  耕牛舞上,扮神牛的两位汉子身披灰色毛毯,手举木刻牛头,耕田老农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扶一犁,手拿鞭杆,高卷裤脚,边“耕田”边以问答形式唱起“节气歌”:“什么时节雨水多? 正月立春雨水多。什么时节是春分? 二月惊蛰到春分。什么时节是清明? 三月清明是谷雨。什么时节是立夏? 四月立夏是小满……”唱节气歌是在提醒人们不要误农时,要搞好农事安排,此外还有为来年祈求五谷丰登的意思。耕田老农边挥鞭边唸唱:“老牛虽吃老稻草,种下五谷看收成,一箩谷子两箩米。”舞场上讲吉利话的人摇响铜铃,铃停,高声称颂:“六畜满圈,五谷满仓,金银满库做枕头。吃不完像高山,喝不完如大海。养得儿子满村庄,养得姑娘满四方。”

  七宣村彝族保持着图腾崇拜的传统,哑神节上的跳笙就是这一反映。只见男中哑巴吹响芦笙迈开轻快潇洒的“三步一颠”舞步,跳起热情奔放的“六步翻花”。“半翻半转” 粗犷有力,“三翻三转” 矫健激烈。这些动作配合着腰、肩、手的自然摆动,构成了“斑鸠喝水”、“喜鹊登枝”、“金凤亮翅”、“孔雀开屏”、“小鸡啄米”、“母鸡蹲窝”、“苍蝇搓脚”等各种姿态……

  整个活动再现有关哑神节来源的历史故事,也把平时农耕劳作的场面用歌舞的形式展现给人们。村民们用最原始的礼俗,演绎了彝族古老的文化,原生态舞蹈震撼人心。为展示彝家人的新生活,在各方帮助下,村民还把哑神舞搬上了电视荧屏,让世界各地的观众也能够一饱眼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