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汉族 > 热门推荐  > 详细页面

汉民族传统服饰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布拉格 2017年11月15日 阅读量:

  汉民族传统服饰,简称汉服、汉装、华服。汉服定型于周,传承于秦。直至明末清初,以华夏礼仪文化为基础的中国汉族传统服装与配饰体系,随时代变迁和演化而日趋完整。在经济和文化得以整体提升的今天,汉服运动再度兴起,并被赋予新时代特征,以期体现“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和新生代星汉民族的显亮特色。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可能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据传,黄帝之妻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衣冠服饰基本成制。殷商西周,冠服制度逐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衣冠款式走向多元,冠服制被纳入“礼治”范畴,从此汉族衣冠服制更加详备。中原地区还出现了胡服戎装,甚至相沿成风(图为汉族清代七品文官女朝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藏)。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各项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汉代之初,大体沿袭了秦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先秦深衣(俗称“袍服”,意即让身体深藏不露。后多指女性大礼服)款式。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两种,裁剪已不同于战国深衣。西汉男子深衣外衣领口詹宽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为方便活动,后襟自膝盖以下作梯形挖缺,使两侧襟成燕尾状。汉代女子劳动时喜欢上着断襦,下着长裙,敝屣上面装饰腰带长垂;汉代男子劳动时上着断襦,下着犊鼻裤(有裆裤或短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士农工商皆可穿着。至东汉明帝,参照三代和秦的服饰制度,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

  秦汉时期的男子,主要穿着的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为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类,除了祭祀和朝会以外,其他场合均可穿着。汉代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行配绶制度。汉代女子一般都将头发向后梳掠,绾成一个髻。髻式名目繁多。此外贵族女子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用巾裹头。汉代女子的礼服是深衣,也有裤装或襦裙。

  魏晋仍循秦汉旧制,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影响,服饰主要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多以巾帛包头,还盛行在小冠上加笼巾的“笼冠”。汉族男衫袖口宽大、不受衣祛约束。汉族女子的发饰也颇具特点,主要是假髻的风行。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着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复。还有在髻鬓上插金钗、犀牛梳篦的,贵族女子面部化妆成鹅黄、花钿、妆靥等。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图为汉族清代纱质绣花大襟衣,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藏)。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但由于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唐代的软脚幞头这时已经演变为了内衬木骨、外罩漆纱的幞头帽子。皇帝和达官显宦戴展脚幞头,公差、仆役等戴无脚幞头,儒生戴头巾。宋代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袍为主,官员除祭祀朝会以外都穿袍衫,并以不同的颜色区分等级。宋代女子的发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为贵,簪插花朵已成风习。宋代的女裙较唐代窄,而且有细褶;衫多为对襟,覆在裙外。

  元代,作为民族大融合和中外文化大交流时期,长衣统称为袍,其样式南北方差异不大,但材料贵贱精粗,却差距悬殊。汉族男性发式变化不多,但北方的汉族女性发式较前简化。在元朝并没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俗,但同时又受汉族的影响,服饰日趋华丽。在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其形为袍袄状,与汉族深衣相近(图为汉族清代牡丹纹缎绣女装,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藏)。

  这个时期的妇女也穿长袍,而汉族妇女则以襦裙为主。元初立国,庶事草创,冠服车舆,并从旧俗。世祖混一天下,近取金、宋,远法汉、唐。元英宗时厘定的官服制度就直接大量搬用了汉人的舆服礼乐;另一方面,在种族等级制度高昂的头颅之下,质孙服、姑姑冠、辫发髡首左衽顺理成章地凌驾于交领右衽、峨冠大袖之上。

  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图消除元朝蒙古服制对汉服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但未能贯彻。明时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衣着材料有所改善。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用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普通百姓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承袭传统服饰样式,品种比较丰富。朱元璋还曾钦定“六合一统帽”(瓜皮小帽)和“四方平定巾”(四角方巾),颁行全国,士庶通用。

  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军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从此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头改服制度。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若“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后因江阴和嘉定惨剧,清廷为稳定局势有所让步,颁布“十从十不从”之策,即“男从女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等。在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汉族男子服饰基本以满服为模式,即便长衫、马褂亦为满族服饰之改良。汉民族经历一番血的反抗失败后,最终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汉服几近消失。男子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汉族女装则保留汉族女性传统的“上衣下裳”制(图为汉族清代诰命夫人服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藏)。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伊始,汉族男子改穿西装、中山装,汉族女子则习惯穿旗袍。

  当初,孙中山提出要“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与讨论,孙中山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决定自己设计服装。于是由孙中山精心设计、由上海亨利西服店裁缝制作的一套具有中国汉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应运而生。

  中山装吸取了西装之长,直领,有四个明兜,又在四个兜上加软盖,并订钮扣一枚,下面两个明兜采用缩涨自如,便于放书本之物。制成小反领、四兜五扣的中山装上衣。裤子则设计成:前面开缝用暗扣,左右侧设有暗兜,裤腰部打褶。孙中山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穿。这种服装外形对称,大方、美观、实用、方便。既可以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用一般布料作。很受群众欢迎。在孙中山倡导下,一时穿“中山装”举国成风。今天,它仍然是汉民族男子最基本的服装之一。不仅领导人穿,广大群众也穿。“中山装”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新中国“国服”。

  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同时通过恢复传统节日,恢复传统礼仪,祭祀先贤,推广传统学说,宣传传统乐器等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谓之“汉服运动”。

  汉服采用幅宽相等的布帛剪裁而成,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分为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说汉服表现天人合一的话,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这种天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

  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

  

  

汉服一览 引自年已弱冠 拈花一笑网易博客

  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以显雍容大度、飘逸灵动的风采。汉服其实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运用华夏文化之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工艺精华,素享“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之美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