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服饰 > 民族服饰概述  > 详细页面

麻江县民族服饰

来源:丹寨县人民政府网 2022年08月17日 阅读量:

  苗族

  麻江苗族服饰文化是黔东南苗族原生态文化体系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麻江苗族服饰种类繁多,精美绝伦,工艺巧夺天工,堪称苗族的一部无字“史书”。境内主要有长裙、中裙两大系十多个亚系,是苗族服饰最丰富和最精美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女盛装,有精美的刺绣,亮丽的银饰。其刺绣工艺构图超凡脱俗,大胆奇巧,做工精雕细琢,无与伦比。图案有苗族历史和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与神灵,有大自然的花草,还有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动植物。刺绣手法有平绣、缠绣、绉绣、堆绣、单面绣、两面绣、织绣等数十种之多。银饰有大银角、小银角、花草类、雀鸟类四大类别。大银角类多为长裙服饰的主要首饰,小银角类主要是中裙系列的标志,花草和雀鸟则是短裙系列的徽章,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苗族的每一种苗族服饰都是每一个苗族亚族群或次亚族群的标志。各亚族群以及同一亚族群中的次亚族群服饰无论是在服装的款式、色彩、图案或者是饰品的造型、工艺都有相当大的区别。苗族服饰基本的特征是男装简朴女装豪华,传统女装丰富多彩、灿烂夺目,以裙装为特色。在麻江苗族女装中,除部分着大统裤裤装外,其余都着裙装。

  苗族的百褶裙是苗族服饰的风格基点,以百褶裙为基点配饰各种款式不一的服装和造型优美的饰品,形成各具特色的服饰造型,代表不同的亚族群或次亚族群。麻江苗族妇女服饰属于中裙系,裙长在小腿以上膝关节以下,有铜鼓亚系和城中亚系。

  苗族服饰是苗族历史特征、文化特征、美学特征的集中表现,最能表现民族的特色和民族的风格,是苗族历史记忆的载体,是民族文化具象的符号,是苗族信仰的形象展现,是苗族审美情感的宣泄。

  苗族银饰

  苗族的银饰是苗族历史特点的产物。苗族是一个迁徙民族,素有“东方吉普赛人”之称。在苗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长时间的、频繁的迁徙,迫使苗族只有将自己创造的财富制作成代表自己族徽标志的、可以表明自己身份又可作为饰品、可以随时带走的银首饰,这就是苗族特别喜爱银饰,苗族银饰种类特别多、特别精美亮丽的历史根源。麻江苗族银饰种类繁多,因服饰各异而不尽相同,有男饰和女饰两大类。男饰较简单,主要有银锁、手箍、手镯、戒指、烟盒、项链、项圈等单件饰品;女饰以成套为主,种类较多,有头饰、耳饰、项饰、胸饰、手饰和衣饰等几大类。头饰有银花、银角、银簪、银梳、插针等;耳饰有耳环、耳柱、耳坠等;胸饰有压领、项圈、项链等;手饰有手钏、手镯、手链、戒指等;衣饰有银片、银缀、银泡、银铃、腰链、披肩等。苗族银饰工艺有锻打、压模、錾刻、浮雕、镂刻、扭结、焊接等。苗族的银饰在结构上以对称、均衡、放射为主要结构。在苗族银饰的图案上,多以蝴蝶、牛角、锦鸡、花草为主要内容,蝴蝶是苗族的徽章,银角是苗族图腾的标志,锦鸡是“嘎闹”的族徽,花草是不同支系生活环境的印记。苗族银饰造型以蝶形、鱼形为主,在苗族观念中,蝴蝶是“蝴蝶妈妈”的象征,鱼是企盼民族人丁兴旺的向往。在众多的银饰种类中,每种又有不同的式样,如头花就有“双凤同栖”、“喜鹊登梅”、“锦鸡高鸣”之分,银冠有密花冠、疏花冠之别,银角有大银角、小银角造型;手镯和手钏则有实心的、空心的、六角形的、泡花的几种。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女服饰,唐、宋时代,妇女穿着“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首,名曰简裙,贵者亦有珠珰”。明代,“女以青布一方包头,着细褶青裙,多至二十余幅,腹下系五彩挑花方幅,如绶,仍以青布袭之。”清乾隆年间时“妇着细褶裙色彩诸多,均以精制华丽为尚”。嘉庆时,“始易裙为裤”。初改裤都较肥大,衣长过膝,袖宽尺许,衣的肩背、袖口,裤脚镶栏杆花边。清末民初,女服为“滚边反托肩”式样。解放初期老年妇女多着青、蓝布左襟短衣、普通便裤。已婚妇女挽平卷发簪于脑后,别一银簪,包多层对折约三寸宽的白布包头帕。未婚姑娘编发为长辫垂于背。现在除一些妇女还穿开右衽的父母便装外,大部分妇女,尤其青年女子全着汉装。

  布依族男子的服饰制作比妇女简单,变化也比较快。明代,是“衣尚青色”,“短衣科头”(《大明一统志》)。清康熙时期是“以帕束首”。稍后,在清朝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强制下,布依族剃发留辫与当时男子普遍一样,并在服侍上“男衣式与汉人男衣式无异”(《南鉴府志》)。此后,布依族青壮年男子多着对襟扣短上衣,老年人则多穿宽口长裤,外罩长衫,束宽腰带。现在除少部分老年人仍穿长衫以外,壮年和青少年男子全着汉装。

  畲族服饰

  境内畲族服饰无论男女皆以藏青色为主色调。男装有盛装与便装之分,女装按穿着场合分盛装与便装两类,按身份分妇女装、姑娘装和童装。

  传统女盛装上衣亦称花袖衣,无领,左衽,衣长过臂,袖长约8寸,由蜡染和刺绣两段组成。蜡染段为白底蓝花,花纹分上中下三部分,上下两边多为“寿”字纹、梅花纹,呈对称分布,有花边装饰作用,中部为花纹主体,多以牡丹、月季为图案。刺绣段以平绣和挑花为主要刺绣方法,纹样一般为整体图案,以红底为主,配以兰、绿、紫、黄、棕五色丝线绣制的蝴蝶、花鸟,两段花交结处和袖口用三道红布条相隔。盛装上衣一般为三件、四件或六件,一次裁剪,质地为藏青色家织布。每件衣服的下摆和衣角均有红、白两条刺绣花边装饰,内长外短,外面一件总要比里面一件短约两寸,以露出里面一件衣摆上的花边为宜,目的是向人们展示其绣品的技艺。盛装花袖衣要用一根丝织的靛兰色的腰带系上,腰带长一丈二尺,两端留有五寸长的流苏。下装着大裤脚的大裆裤,藏青色,裤长及脚寰,裤脚大一尺二寸,并镶有一道宽约二寸彩色桃花纹样的花边。小腿裹白底蜡染绑腿,脚穿绣花船形翘鼻鞋。畲族盛装配有银饰品,主要有银簪、大银花、小银花、银耳坠、银项链、银手镯、银戒指等。已婚妇女绾髻,未婚女子辫独辫盘于头顶,均盖白底兰花的蜡染头帕,头帕长六尺,宽一尺,两端镶红、绿两道花边,垂红缨须,头帕正中约尺许贯以绿色珠子,以头帕正中位置盖于头顶,头帕两端分别从左右緾绕,缨须系于脑后。畲族盛装既是出嫁时的嫁衣又是死后的寿衣,往往一生中只有一套盛装,因此倍加爱惜,非重大活动、喜庆节日不穿。女便装,头包青色布帕,对称折为两寸宽的布条盘緾于头上,厚约七八公分,再盖花帕。上衣滚边,传统便装无领,现有部分老年人还着无领便装,中青年多改为有领便装,左衽大襟,长过臂部。沿右襟约两寸处缀一条花边绕过双肩至左襟,袖口缀一道白边红绿底的花边,胸前系围腰,围腰上部由刺绣装饰,多以蝴蝶、蜜蜂、花鸟为图案。下着大裤脚裤装,裤脚钉有红、绿、白三条布杠,好象三条栏杆一样,俗称栏杆裤。

  男装主要是以藏青色和兰色长衫为盛装,在长衫腰部拴腰带。用长一丈二尺、宽一尺二寸的藏青色或蓝色的家织布,緾绕于头部。男盛装多在重要活动和喜庆节日里穿着。便装主要是对襟短衫,无腰统裤,无装饰,便于平时的劳作。

  童装无论男女皆无领为大襟布纽扣衣,青色或蓝色,衣长过膝盖。女童戴“箍箍帽”,帽无顶,帽沿内塞棉花,宽1.5寸,两耳处稍宽,除脑后外其余均有刺绣装饰。

  由于外来文化的渗入,经济条件的好转,商品流通的发展,近年来作畲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平日里多着汉族服装,只有在重大的活动中才着民族服装,特别是在一些杂居区,极少有着畲族服装的。

  仫佬族服饰

  民国以来,仫佬族服饰变化较大,与邻近汉族服饰基本相似。民国以前,仫佬族服饰具有显著特点。200年前,仫佬族“女衣尚青,前后共幅,洞其中,从头笼下,长至膝,胸背幅间以五色绣花卉于上,腰衣褶裙用青布绣花,长及膝,下脚裹青白布,亦绣花边,跣足穿草鞋,项带银圈。用青布搭头,绣红绒卉,仍旋转绕缀红绒四道”(《清平县志》采访册)。“男人挽髻于顶,女子梳歪髻,身着短裙,衣则前后二幅,绣结五彩’’(《黄平州志》)。妇女服装分古装、便装二种。古装不开襟,衣长至膝,胸背缝有长宽八九寸的方形绣花“蓬猛”(仫佬族语,意即背壳)。“蓬猛”花纹有“孔雀开屏”,“双凤朝阳”和各种几何图案。成年女性戴耳环、项链、手镯,胸佩银牌,腰系银链,婚后挽网髻,扎银针、别玉簪,头绕丝帕,耳垂灰环,脚着钩尖绣花鞋(仫佬族称为“扳尖鞋”),多着褶裙。近代以来,妇女眼饰逐渐演变,为右衽大襟衣,蓝底镶阑干花边,均着裤。现代,多改为右襟短衣或其他苛便式样,与邻近汉族妇女近似。银饰减少,只有手镯和戒指。仫佬族男子的服饰较妇女简单,变化也较快。民国前后多为长衫或对襟短衫,现一般为中山装或西装、夹克等,式样变化较多。几十年前,仫佬族多自种棉花,自己纺织、染色、缝制衣服;有的还养蚕、巢丝,做丝线绣花、织丝帕等。多数家庭有织布机和蓝靛染缸。现在,多从集市购买成良或购布自己加工制作衣服。

  瑶族服饰装束

  州境内瑶族服饰绚丽多姿,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瑶族服饰是“育”这一支瑶族的代表服饰,以青和兰为主色,多以红色花纹配之。男子衣着简单,内穿对襟布纽扣衣,下着无腰大裆裤,外罩长衫,腰间系花腰带,结打在右边,腰带两端下垂至右腿。据明万历郭子童《黔记》、清康熙《贵州通志》、《大清一统志》、清爱必达《黔南识略》、《三合县志》S1田雯《黔书》所记、《贵州地理志》、《都匀市志稿》等史科所载:夭苗“在陈蒙烂土夭坝者,缉木叶以为上服、衣短裙”的特点,今已失传。仅清罗绕典《黔南职方记略》、《贵州地理志》、《都匀市志稿》等史志记载绕家人“男女衣俱尚青”,清《都匀志》记载绕家人“眼黑色”,民国《贵州通志》土民志九记载绕家人“男青衣裤”的特点,至今仍保留完整,绕家各地皆行。

  (一)瑶族男装

  头式  从古时到清代,绕家人男子也蓄发留辫:自辛亥革命后,改中山头或青年头,老者剃光头,但都包青布包头帕。青布包头帕长一丈三四,宽约尺许,两端留须,属“自织自染”(《黄平州志》),多为青色,时亦有兰色,包头交错挽于前额、脑后,呈圆盘状。

  衣装  均穿自织染青布衣,时亦有兰色。《麻江县志》卷五·地理·风俗载“男衣著同汉人”。春夏时,老年有衽(史志记载为“左衽”)父母装矮领中衫。青少年穿对襟单领布纽中衫。秋冬时,均穿右衽父母装单领长衫,腰系线织花带,花带两端缀红线发。系时使发端垂于左腿上。

  裤装   均穿三幅裁的大裆长裤。裤上端加横腰布,裤脚缝折编。小腿上打家织青布绑腿,老年人穿用两开白布缝制的布统袜。古时“科头跣足”(《嘉靖图经》),后来多著革履。当今布、胶鞋普遍。

  (二)瑶族女装

  女装分盛装和便装两种。

  盛装  头式,瑶族(绕家人)妇女均蓄碗顶长发(用碗罩住头顶碗沿以下头发均剃光,只留碗盖内头发蓄之),不着辫,于后脑勺都挽高发髻。髻上插牛眼杯大的带柄银瓢,似撇茸。银瓢边缘作孔,顺孔穿扣长约尺余的双环银链,便链环垂于髻下。节日或出嫁,髻顶加插寸径银花若干支,银花边缘缀以短柄半球形小银泡若干。清《都匀志》有绕家人发鬓上“ 饰以银泡的”记载。髻上沿还插尺余的银鸡翅一对。头上包挽折叠平整的蜡染头帕。头帕长三尺,中间一段长一尺二寸,宽六寸,两头约宽七寸。头帕两端留线发,发端横镶两道白或红色布褊。挽时,呈前宽后窄,相超于脑后,交头隐于前额。头顶外搭两端有寸许线发的蜡染青底白花头巾。

  碗顶以下头发和汗毛包括一线以上眉毛均勒光(只留一线眉毛),以示洁白。耳朵下端穿孔挂银柱。除少女带枫叶式耳柱外,其于均带耳形内空的耳柱。节日盛会或出嫁时,颈上还带大小不等的数只银项圈。

  衣装,有花衣、裙子、围腰片、手饰等几种。花衣为右衽和尚领无扣长达膝盖的绣花衣。清《都匀志》记载“长不过膝”、“头彩丝绣锦为之”。全套六件,半套三件,均用染青或兰的家织布手工缝制。每件衣脚和袖口均绣有三指宽的两道花纹图案,背膀正上方以红色为主桃或绣有横额式长方形的方格花纹。顺胸前和腰下依次缀有相对四根小带当纽扣拴接。每件长短不等,规格是从里到外;一件比一件长,里件最长,外件最短,每每相间,恰好露出衣脚一道花纹为准。衣袖长短亦如此理,全套分为两层花,里三件为一层,外三件为一层。穿单层时,成人穿里三件,少女穿外三件。穿全套时,还特外加一件染好后“涂以猪血价甚昂”(清《都匀志》)的外用鸡蛋清晃过的花衣。节日盛会,婚娶访友,赶场赴宴时才讲究穿此花衣,绕语叫“乡育”。富有者还会讲究穿双套十二件的。严寒天气,内衣套有十纳绑式的棉袄。

  裙子,郭子章《黔记》、康熙《贵州通志》等一些史志记载:“陈蒙烂土天坝”一带绕家妇女“著短裙”,今未见习。但是民国《贵州通志。土民志》九《贵州志稿》等载绕家人“女花袖长裙”,《黄平州》亦载绕家人“妇人长裙”,《麻江县志》也载绕家人“妇人穿细折长裙”。今见瑶族妇女均穿裙脚绣花的长过膝的细折长裙。民国《贵州通志。土民志》(九)还载有“裙边系如指粗之海蛤”,围围腰片。著裙时,于裙外拴有宽一尺五、长二尺的绣花围腰片。腰间同时配系用彩色线织成的宽一寸两端留线发的花带;腰左还另配系绣花帕一张。

  手饰,妇女两手颈均戴数只不等的银手镯、银手钏等饰品。

  裤装,妇女均穿七八寸宽裤脚的大裆长裤,小腿上包缀有海蛤的裹腿,清《都匀志》记载:“腿裹发布,饰以海蛤”。裹腿长一尺五、宽一尺二;左右各于外测竖缀有彩色线织成宽一指的花带,花带上依次钉有数十颗白色海蛤。穿时,让所钉海蛤呈一直线自膝垂自脚颈。脚上穿绣花船形高翘鼻鞋。鞋壁为两开,且分两截合成。前部分为青布底,鞋面均绣花纹;后部分为浅兰布底,均用有色布剪成螺旋形花辩沾帖,用彩色线顺花瓣边沿缀钉。也有不绣花,全再用色布花瓣缀钉的。

  便装  自清代后期,为劳动和缝制简便,稍学汉习,平时改穿便衣,绕语称“乡然”,汉意为“土家衣”(原仿汉习而来,改穿便装的由来见附件)。便衣是右襟齐膝的矮领父母装中衫。式样为顺脱肩沿上钉有两道兰布细褊。袖口亦如此。腰拴短围腰,围腰于胸前部分有梯形绣花围腰牌;围腰带并绣有花,两端留有线发,围腰上端用银链连接,挂于颈上。不戴手饰。便装头式只留瓢银杈,仍挽蜡染包帕,搭蜡染头巾。便装仍穿大裆长裤,不穿长裙。便装脚上去缀有海蛤之裹腿和翘鼻鞋,改穿汉习轻便之布鞋或胶鞋,亦喜穿细鼻边耳米草芯之草履,有时也好打赤脚。

  (三)童装

  男女孩均戴帽。春秋季戴顶绣花的狗头帽,夏天戴开顶的于额顶处Q以色布菊花瓣的圈圈帽,冬天戴有缨发的尾巴帽,帽顶绣花。男孩发式于太阳穴处束成一块瓦;女孩发式于脑盖两耳上方各束一勺形似狗耷耳。男女孩均穿蜡染长衫衣服,不绣花、不著裙。

  

  资料来源:麻江县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