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节日 > 文化娱乐性节日  > 详细页面

京族传统歌节——哈节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未沫 2019年07月12日 阅读量:

  哈节,又称“唱哈节”,是京族的传统歌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的意思,所谓“唱哈”即为唱歌。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万尾、巫头二岛为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为农历八月初十,海边的一些村落则在正月二十五日。虽日期各异,但节日的形式与内容基本相同,活动由祭祖、乡饮、社交、娱乐等内容组成。

  由来传说

  关于哈节的由来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传说称:古时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

  另一说在四五百年前,北部湾岸边的白龙岭下,有一条巨大的蜈蚣精,它吃人成性,凡从此海域过往的船只,都要奉送一个活人给它吃,不然就会翻船,害得人们妻离子散,不得安宁。有一位神仙知道后,就来到这里为民除害。神仙化作乞丐,搭船过海,船驶到蜈蚣精洞口,当蜈蚣精张口扑来时,神仙把事先煨得滚烫的大南瓜塞进蜈蚣精口里,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烫得直打滚,尸断三截,随波逐流成为万尾、巫山、山心“京族三岛”,附近居民才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京族人把大仙尊奉为“镇海大王”,立庙祀之,每年都到海边迎接“镇海大王”来享祭,这就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

  活动内容

  节期一般为三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族群众亦来欢庆。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哈亭位于村边,以上乘木料建成,坚固美观。哈亭正堂设有神台,上供全村共同敬奉的神位(如“镇海大王”“陈朝上将”等)和祖先牌位。

  哈节活动可分为四个环节:首先是迎神,其次是祭神,再次是入席听哈,最后为送神。其中迎神是哈节活动正式开始的标志,场面最为隆重。祭神是贯穿哈节始终的环节,每天都要举行一次。入席宴饮与听哈是活动的高潮,最具京族特色的节日活动形式,海洋文化色彩十分浓厚。而最后送神结束便表示节日结束。

  (一)迎神

  在唱哈前一天,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遥遥迎神,把神迎进哈亭。把所养的“象”(其实是猪)赶到哈亭绕行三周。然后留到半夜杀掉,由主持哈节活动的头领组织参加哈节乡饮,听哈的人(即有资格入席的人按先后次序登记在本子上,每年轮到排在最前的一定人数,为“哈头”筹办祭品。)各养一头大猪,养时要把猪洗得干干净净,不得弄脏,也不能咒骂,称为“养象”。到了节日,看哪家养的猪最大就选他的,这头猪用来祭神之后,只把8斤猪肉分给众人吃,其余的由“养象”户自行支配。

  (二)祭神

  祭神的具体时间为节日的当天下午3点钟左右。祭祀仪式开始后,首先由主祭者带领人们迎接来自海上、天宫各位神灵、祖先进入神位,读祭文,紧接着是向诸神敬酒和献礼。在祭祀之后进行娱神的过程中,表演内容不但穿插了人们喜闻乐见、反映生活情趣的古诗词演唱、历史故事说唱等,还要唱“进香歌”,跳“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等。

  (三)入席听哈

  祭神毕,入席饮宴与听哈,称为“坐蒙”(又称“哈宴”),每席6~8人。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菜,且边吃边听“哈妹”唱歌。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即一个男子叫作“哈哥”,又称“琴公”,两个女子叫作“哈妹”,又称“桃姑”。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殿堂中间,手里拿着两块小竹片,一边唱一边摇摆着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边地上,两手敲打竹制的梆子和之。“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调拨奏三弦琴一节。如此一唱一合一伴奏,直到主唱的“哈妹”困倦了,转由另一个“哈姝”出来主唱。唱哈要连续进行3天。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

  节日意义

  京族作为海洋少数民族,以渔业为主要生计来源,他们对大海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每年渔季结束,京族人都要哈来感谢大海,表达对大海的敬畏,以及对祖先的感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在现实的日常生活层面,人们还在活动中与人互动交往,由此放松身心、团聚凝聚。

  

  参考资料:

  [1]董志文编著,《话说中国海洋神话与传说》,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年。

  [2]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3]黄安辉,《中国京族哈节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