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艺术 > 艺术团体  > 详细页面

乌兰牧骑蒙古族艺术的当代传承者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南鸿雁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7日 浏览量:

乌兰夫同志接见乌兰牧骑演员

  乌兰牧骑,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为开展牧区的民族群众文化工作、活跃民族群众文化生活而设立的综合性基层文化事业机构。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这个文艺群体逐渐成长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担当了光大草原文化的积极推手。 

  乌兰牧骑最初是“内蒙古自治区创立的旗县综合性的文化工作队,以演出为主,兼做宣传、辅导、服务工作。乌兰牧骑坚持深入农村牧区最基层,在农牧民中间扎下了根,受到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被誉为“草原文化轻骑队”。 

  它的创立,缘于1957年时任内蒙古主要领导的乌兰夫对自治区十年工作的总结。他说:“在经济、文化建设工作中,曾经发生和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周密的、系统的调查研究,有些工作不能很好地根据民族的和地区的特点来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总的方针、政策,有时往往发生搬用别的地区的工作经验的偏向”。正是根据这个指示精神,自治区文化部门做出了在牧区进行文化工作试点的决定。乌兰牧骑,也因此而诞生。

乌兰牧骑在帐篷中演出

  作为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载体,乌兰牧骑受到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也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周恩来曾为乌兰牧骑的艰苦工作所感动,于1965年题词道:“望你们保持不朽的乌兰牧骑称号,把革命的音乐舞蹈传遍到全国土地上,去鼓舞人民。”邓小平也在1983年为之题词:“发扬乌兰牧骑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乌兰夫1983年的题词:“让乌兰牧骑文艺之花,在全国开放。”江泽民1997年的题词:“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等等。这些题词是不同时期国家对这一艺术形式的肯定,反映出乌兰牧骑从一开始就被赋予的活跃民族文化事业的使命。乌兰牧骑在那个时代是如此绚烂多姿,以致完全成为一种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的文化符号,全国各地的宣传部门和文艺团体竞相模仿。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艺术群体,乌兰牧骑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不仅具有为日常生活添加美和愉悦的功能,而且还拥有服务、传承等多种功能。同时,它也呈现出蒙古民族特有的音乐舞蹈文化价值和情怀。虽然,音乐舞蹈所涉及的社会象征主要是情感的,但它们也能够承担起创作者或者表演者在社会中承担文化传承的功能。乌兰牧骑对于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即便从当今各种角度来看,都是功不可没的。

  乌兰牧骑的艺术形式短小精悍。从传播沟通的角度看,这种艺术形式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迅速有效地传播了蒙古族文化。内地的许多民众就是通过当时广为宣传的乌兰牧骑对蒙古族的音乐舞蹈有了认识。乌兰牧骑表演形式多种多样,绝大多数以蒙古族的艺术形式出现,但间或也演出其他民族的歌舞。尽管这些艺术创作品以今天的审美标准来看或许显得有些简单与程式化,但是,它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蒙古族音乐舞蹈艺术的广泛传播。  

  乌兰牧骑的全国巡演,源于1964年底的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文艺观摩汇演。当时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从全区各旗县抽调15名艺术骨干,组成乌兰牧骑代表队,进京汇报演出。进京汇演以蒙古族传统歌舞形式为主,如蒙古族说书“好来宝”、马头琴独奏、安代舞、顶碗舞等。这些歌舞、说唱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蒙古族音乐艺术的典型代表。但就这些艺术形式所表现的具体内容而言,则以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主题的作品占绝大多数,如《巡逻之夜》、《为祖国锻炼》、《达西是个好战士》、《唱支山歌给党听》、《红旗一代传一代》等。进京之后乌兰牧骑演员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由周恩来总理提议向全国推广。短小精悍的艺术表演形式,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其成为传播民族政策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有力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乌兰牧骑的组织演出形式逐渐发生变化,以期适应市场化和新型大众传媒的发展。在时代的大潮里,乌兰牧骑也经受了挑战。乌兰牧骑的艺术家们赋予传统新的涵意,同时也助推了创新。某种意义上,这一群体又成为了蒙古族艺术文化当代呈现的积极实践者。 

  总的来看,乌兰牧骑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动力就在于它与民族文化传统的血肉关联。乌兰牧骑的艺术及其形式,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价值理念和人文关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