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教育 > 概况  > 详细页面

“24小时口袋课堂”打开大世界

来源: 作者:陈金桥 丛蓉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9日 浏览量:

工作组工作人员向新疆籍务工人员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陈金桥摄

  “朋友们,早上好!美好的一天,从我的问候开始。”每天早晨,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做生意的艾力·艾尔肯都会打开手机,进入新疆籍务工经商微信群,在老师的问候声中,开始新的一天,并通过在线语音朗读、双语文字翻译对比等方式学习普通话。

  “自从工作组创建了这个微信群,我的普通话说得好多了,和别人交流方便多了,不仅生意好了,还交了很多好朋友。”艾力·艾尔肯打心眼里感谢工作组。

  艾力·艾尔肯是一位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小伙子。他刚到成都的时候,因为不会说普通话,听不懂顾客的意思,生意总是做不起来;因为不懂政策,他没少和城管工作人员闹别扭。“他们说啥我都听不懂,我特别想学普通话,但是没有老师教我。后来,工作组来了,每天教我们说普通话。通过一年的学习,周围的邻居都说我进步很快,顾客都说我做的烤肉香、馕好吃,我非常感谢工作组。”艾力·艾尔肯开心地说。

  艾力·艾尔肯所说的工作组,全称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驻四川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组。工作组自进驻两地以来,在日常走访和会议座谈中了解到,在内地务工经商的新疆籍少数民族人员呈现出文化水平较低、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弱、就业创业技能单一等特点,与当地群众交往交流困难、增收致富发展难。

  工作组的人员意识到,“语言关”已经成为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在内地“留得住、发展好”的最大瓶颈。为此,工作组建立了新疆籍务工经商微信群,通过走访、邀请入群的方式实现群体带头人全入群、全覆盖,建立起“24小时口袋课堂”。此举实现了课堂空间的延伸、授课时间的延续,使得新疆籍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不用再为怎么学、跟谁学等问题而苦恼。随时随地参与学习、复习等方式,也很好地解决了“商学矛盾”。

  为了保障学习效果,工作组派专人负责日常教学工作,每天早上6点30分和晚上8点开展2次共3个小时授课,方式包括在线语音朗读、双语文字翻译对比、在线解答翻译等。据统计,2017年共4.4万余人次参与学习,微信课堂推送各类课件信息1.1万条。

  在都江堰市务工的沙吾尔·亚森是“24小时口袋课堂”的受益者。他说:“自从工作组来了以后,我和孩子每天坚持通过微信群学习普通话。现在,不仅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很多,开家长会时老师说的话我也能听懂了。”

  为了扩大活动覆盖面,工作组还利用宣讲、座谈、走访的机会,不断宣传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提高新疆籍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自觉性。通过开展“结亲交友”活动,让他们与当地各民族群众“结亲戚、交朋友”,让普通话成为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据介绍,工作组探索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结亲交友’活动为实践、以群体带头人为种子”的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方式,促进了川藏两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与当地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下一步,川藏工作组将在总结利用成熟经验的同时,建立一支双语授课队伍,开展集中授课,实现网上网下同步教学。此外,工作组还将选树表彰一批“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带头人”“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标兵”,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活动深入开展。

  “我们将以抓好国家通用语言培训为切入点,提升新疆籍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组工作人员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