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居住在我国湘、鄂、川、黔毗连地带,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因此千百年来,土家族医药知识都是靠“口口相传”来“代代丰富”的,是以口碑文献的形式使之传承不衰。
医药发展分期
土家族的医药发展一般分为秦汉时期和唐代以后两个阶段。在秦汉时期的漫长岁月中,土家族先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尝草识药,不断积累治病经验。唐朝以后,一些外来民族迁徙定居于土家族地区,这使得土家族民间医药活动更趋活跃。但是此时土家族医药仍未形成系统的医药体系,还属于医药实践的积累阶段。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清政府对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民间出现了许多医药抄本,在湘西地区有《七十二症》、《三十六疾》、《四惊症》、《草医药案》、《急救良方》、《老祖传秘方》、《草药十三反》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流传有清末名医汪古珊的《医学萃精》一书,此书16卷共40万字。这是一部融土家族医药和传统中医学为一体的医药专著。这一时期是土家族医药归纳整理时期,许多医学实践经验逐步上升为医学理论。
医学理论及疾病预防
土家族医学理论将人体分为三部分,即上、中、下三元。上为天,中为地,下为水,是以自然界的天、地、水来形象地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上元主要包括心、脑、肺,统摄人体的气血神志,为三元之首;中元主要包括胃、肠、肝、脾等,是水谷出入之地,同时也是运化水谷精微之处,为供养人体之本;下元包括肾、膀胱和生殖等器官。下元除有排泄余水之作用外,还有孕育生命的功能。土家族医学认为人体气血是经天而地,然后通过水循环到达全身,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土家医学认为,人一要适应气侯变化,四季避风,春防风,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二要注意不过度劳累。适当劳作有利气血流通,但过度劳作则伤及筋骨和气血。三要节制房事。土家医学还非常重视人的情感变化,以防止情志疾病,提倡人要喜乐有度,悲哀有节,防惊克怒,只有这样才能使人身心舒畅。
医药开发及学术成果
在土家族居住的湘西北、川东南、黔东北、鄂西南武陵山区、大巴山区等地方,都是我国药材的重要产地。据药材部门统计,每年收购品种达500多种,许多品种年收购量都达到300吨以上,大宗地道药材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土家医常用草药约有500种之多,如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独脚莲、伸筋还阳、飞天蜈蚣等,都是疗效显著、深受土家族人民喜爱的土家草药。
湘西、鄂西等地对民族医药的开发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研制的“木瓜糖衣片”治疗菌痢,“木瓜舒肝冲剂”治疗肝炎,水黄连软膏治疗慢性宫颈炎,“吉首蛇药”能治疗各种蛇咬伤。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药检所研制的“灵陵香”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土家族医药研究及国内外学术交流从80年代中期开始活跃,有关土家族医药专题研究报告、临床总结、理论探讨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先后在专业杂志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有200余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的论文及专题报告有10余篇。另外恩施州民族医药研究所经过8年努力完成了《土家族医药研究》课题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土家族医药学》一书在全国公开发行。土家族医药学术成果还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如《土家族蛇伤方药研究》、《土大黄应用研究》、《水黄连抗菌痢研究》、《湘西土家族医药整理研究》等研究成果,先后在国际毒素会议和国际传统医药会议上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