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历史 > 民族历史简介  > 详细页面

东巴文化浸染下的纳西族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付鑫鑫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0日 浏览量:

纳西族东巴和国伟端坐在家中的沙发上,讲述纳西族的迁徙史

  纳西族主要源于古代氐羌族群中的夷系部族,秦汉以来,从甘肃、青海河湟地带往南迁移;唐宋时,纳西族分布在川西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及云南西北部的金沙江流域;元代以来,纳西族居住的地区被纳入中原政权体系。此后,纳西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高度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现在,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是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等地区,人口约30余万。

  木氏家谱全由汉文写成

  “诚心报国”“诚心报国”“诚心报国”,三块内容相同、年份不同的黑底金字匾额陈列在丽江古城中轴线上的木府议事大殿中,其落款分别为“大明洪武癸酉年(1393)九月世守木得敬立”“大明永乐丙戌(1406)木初敬立”“大明嘉靖辛酉(1561)木高敬立”。自宋理宗宝祐元年至清雍正元年的470年间,丽江一直由木氏土司统治,共延续了22代。

  “一座木氏土司府,半部纳西民族史。”木氏第48代嫡系传人木光在丽江古城一间茶馆接受笔者采访时说。

  “这墙上挂的‘一世祖蒙古爷爷’是怎么回事呢?”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建华指着茶馆墙上的画问。这幅画中,一位老者身披红袍、手持白卷、端坐石上。

  木光的女儿木志玲解释道:“蒙古爷爷是图谱中的版本。”图谱是清道光辛丑年(1841年)木汉所制,原藏于大理州宾川县鸡足山悉檀寺(木氏家庙之一),“文革”时寺庙被毁,庙中和尚背着图谱逃下山来,现存放在大理州宾川县志办。图谱删去了前面14世代,将第15世祖变更为一世族爷爷,并改变了他的身世,说他是西域蒙古人,后来乘一个大香树,浮入金沙江流至北浪沧,并生有一子阿琮。“由于改土归流以后,木氏土司走向衰败,当时的木家人或许认为将始祖追溯成蒙古人就可以在政治上迎合清朝政权,因此他们可以得到满清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木志玲说。

  据木光介绍,木氏家族现今流传于世的家谱共有3种,一为《木氏宦谱》,一为《木氏宦谱图文世系考》,还有一个碑谱。在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笔者见到了摆在橱窗里的木氏宗谱碑,高约3米、宽约1米。碑额上篆有“木氏历代宗谱”六个字,下方有序文,序文的前11句描绘了人类诞生之前的神话世界,从第12句开始说到天神娶天女,生三子:老大是藏族祖先,住土房;老二是纳西族祖先,住木房;老三是白族祖先,住瓦房。“这说明,早期的藏族、纳西族和白族就是一家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图书馆馆长李瑞山解释道。

  “那块石碑还是我帮忙找回来的呢。”80多岁的木光,精神矍铄、侃侃而谈。“文革”时候“破四旧”,立于丽江市古城区金山乡东元村莲湾小组的木氏宗谱碑被推倒,村民们将它当作河边石洗衣服。“拨乱反正”后,木氏宗谱碑被送到黑龙潭边上。“当年,我听村里人说木氏宗谱碑被放在黑龙潭边上整天日晒雨淋,好几年都没人管了,我这才把它送去东巴文化博物馆的。”木光说。

  笔者好奇,木氏家谱全由汉文写成,为什么不用纳西族的东巴文写家谱呢?木光说,继承土司职位必须满足3个条件:汉文功底好、立下战功、威望高。“祖宗们只有用汉文修家谱,才能与中原朝廷互相沟通。1952年以前,我就住在木府里。我知道,族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东巴文不能进木府,不能进古城。木府门前匾额上‘天雨流芳’四个字,其实是纳西语‘读书去吧’的谐音,鼓励族人学习汉族文化,参加科举考试。现在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政府正在大力推广东巴文,你看街上的店铺招牌上都加了东巴文。”

  带有东巴文化烙印的纳西族家谱

  “东巴,在纳西语里意为活佛或智者。”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图书馆,李瑞山一边讲解,一边向笔者展示馆藏文物,这其中包括占卜纸牌画、祭祀法杖和东巴经等。引起笔者注意的是一幅形似唐卡的卷轴画,画中的主人公竟是藏族诗人仓央嘉措。“用东巴文所写的《卓伯所》一书里,记载了纳西族与藏族、白族先民之间同宗共祖的兄弟关系,这点与木氏宗谱碑上所刻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有关于藏族的记载并不奇怪,民族交融自古就有。”

  李瑞山接着说道,东巴文化具有千余年历史。一般认为,完整的东巴文化体系最迟形成于隋唐,在明清两朝、民国时期得到较大发展。东巴文化,以本土宗教东巴教为载体,主要内容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由于东巴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十九世纪末以来,多国学者前往丽江收集、调查、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化。作为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功能的图画象形文字,虽然只有1400多个字,但词语非常丰富,东巴文既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记叙、说明复杂的万事万物,它是目前世界上还在使用的“活着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并保留下来的经文,共有两万余册,涉及哲学、历史学、天文学、宗教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因此,东巴经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2003年8月,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德静告诉笔者,东巴古籍文献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三部书:创世史诗《崇般图》(又名《创世纪》)、爱情史诗《鲁般鲁饶》(又名《青年殉情的故事》)、部落战争史诗《东埃术埃》(又名《黑白之战》)。用东巴文书写的家谱多半藏匿于东巴经中,与家族迁徙的历史糅合在一起。

  笔者采访时,来自宁蒗县拉伯乡油米村的东巴阿公塔,正在研究院协助研究人员做东巴文献的翻译整理工作。40多岁的阿公塔皮肤黝黑,为人朴实。据他介绍,油米村共有三大姓氏,杨姓、石姓、阿姓,他们原是摩梭人的一支,绕着泸沽湖从四川省盐源县迁到云南省宁蒗县,然后从宁蒗县永宁乡搬到现在的拉伯乡。

  阿公塔指着《诵祖经》的最后5页东巴文说:“这就是阿姓家谱,永宁村时期的阿姓家谱没了,在油米村生活的阿姓人共有七代,都记录在这5页上了。不过,跟汉族不一样,我们只有去世的人才能写进家谱,在世的不能算‘代’。”他还补充说,东巴念家谱不得随心所欲,通常只有祭祀时才会念,而且念之前还要举行上供等仪式。

  在李瑞山的推荐下,笔者见到了60多岁的东巴和国伟。进入他家,只见墙上挂满了五彩斑斓的东巴画,和国伟坐在沙发上正认真地演唱祭祀时和请战神时才会唱起的东巴经,唱完东巴经后,他向笔者详细讲解了自己的家谱。他说:“纳西族主要分为素、叶、梅、和四大支。木氏土司在明太祖朱元璋赐姓以前属于素支,我们和姓属于叶支。”他拿着家谱向我们介绍说,他们的一世祖“尤老板读”曾住在香格里拉,第8代“伟刷伟高”搬到丽江,从第9代起在丽江定居。

  “东巴信仰东巴教,掌管祭礼。我小时候跟着叔叔去做法事时学了一些,直到40多岁才正式学习东巴文,清楚了什么场合念什么经。”和国伟说。

  “那您的儿孙还学这些吗?”笔者问。

  “儿子没学这些,不过我要让孙子好好学习东巴文化。现在像我这样会念多种经卷的东巴已经不多了,丽江地区大概只有十几个人。东巴文化还是需要传承下去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