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风俗 > 禁忌习俗  > 详细页面

竜林:傣族人创造的“绿色大遗产”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肖静芳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5日 浏览量:

傣族群众祭祀竜林,表现了其敬畏大自然的理念。资料图片

  2015年3月4日,英国威廉王子到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访问。他一下飞机便说:“一眼可以看出,西双版纳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而他也被西双版纳浩瀚的绿色雨林所震撼。

  西双版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热带森林之一,生长着数量占我国1/4的野生动物和1/6的野生植物,在我国的生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60年代初,周总理视察西双版纳时就提出要“不辜负祖先留下的绿色大遗产”。

  世世代代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布朗族、哈尼族先民,是怎样创造了这“绿色大遗产”呢?这就不得不说到这片土地上以“竜(lóng)林”文化为核心的传统生态文化。

  有多少寨子,就有多少竜林

  有人说,西双版纳有多少个傣族寨子,就有多少个竜林。这话并不夸张。可以说,傣族人是依竜林而居,并在此基础上开垦田地,建造房屋,维系族群的繁衍。

  那么,“竜林”是什么呢?在傣语中,“long”的意思是森林,汉语通常将其翻译为龙、垄、陇、竜等。在傣族创始史诗《巴塔麻戛捧尚罗》中,讲述最早的傣族人居于森林,森林与傣族先民的生息繁衍密切相关。

  傣族还流传着这样一句祖训:“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他们认为: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天地间谷子至高无上。因此,在建造村寨时,水源是傣族考虑的第一要素,而水源是靠森林来涵养的,之后才有可供开垦良田的土地。

  傣族古文献《谈寨神勐神的来历》中讲到:傣族建寨时,要先选一片高大的森林,作为寨和勐的保护神——“寨神”和“勐神”的居住场地,并把这片森林命名为“竜曼竜勐”,即“寨神林”、“勐神林”(即竜林),之后才在竜林周边平坦的地方建造村寨。竜林往往还会成为村寨建造者或者历史人物的墓地。

  为了不打扰祖先的生活,寨子里的人严禁进入竜林伐木、采摘和打猎,也不许牲畜进入,其他村寨的人都要自觉遵守这个规定。老年人经常告诫子女:“竜林是祖祖辈辈都有的,父母留下来的东西要爱护,如果不爱护的话,孙子就会很穷。”

  为了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傣族人会在竜林外重新种植林地。如果非要进入竜林采伐,村民必须先祷告以祈求神灵的允许,而且对采伐对象和数量均有着严格的规定。即使对于竜林之外的一般的水源林,傣族也不允许随意砍伐。

  此外,人们还要定期对竜林举行祭祀,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寨安宁。如果有人破坏了竜林,整个村寨要举行专门的祭祀,以示赔礼道歉,乞求祖先的宽恕。

  由于竜林被看作是“寨神”、“勐神”居住的地方,而每寨、每勐都有各自的神灵,结果是西双版纳30余个自然勐、600多个傣族村寨,每勐、每寨都有竜林。这些竜林,有的几十亩,有的几百上千亩,总面积不低于10万公顷,约150万亩。

  竜林的生态功能

  由于竜林受到傣族百姓约定俗成的保护,因而树常绿、水长流,傣族人因此也有了良好的居住环境。他们依山傍水,吊脚楼掩映在茂林翠竹之间,傣族人的性格也如绿水修竹般柔软温顺。

  科学研究证明,竜林在物种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净化空气、灾害防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一,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由于竜林被视为祖先神灵居住的家园,严禁在里面采摘和狩猎,即使自然掉落的花果,傣族群众也不去捡拾,使得各种珍稀动植物在此得到了很好的繁衍。竜林内物种繁多,以西双版纳最大的勐神林“竜南神山”为例,现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种,占全州物种的65%;国家二、三级保护动物32种,占29.35%;云南省珍稀濒危保护动物7种,占70%。

  科研人员对分布于傣族村落的6个竜林的抽查发现,在竜林中有413种原生或变种的高等植物分布。此外,西双版纳的各自然保护区相距较远,零星分布于西双版纳各地的竜林就成了自然保护区之间物种交流的“踏步石”,有利于物种基因的流动,从而进一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

  其二,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为傣族人民创造了健康的生活环境。据研究,竜林年均气温比林外空地低0.6℃,土壤表面气温比林外低6.6℃,空气湿度比林外年平均值高4%左右。大风遇到竜林的阻挡会减速,北方南下的寒流则在竜林的作用下温度升高。竜林的大规模存在,使得西双版纳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很少受到干旱、大风和寒潮灾害的侵袭,傣家竹楼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舒适宜人。

  其三,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有利灾害防治。由于竜林有很好的含蓄水源的作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用水,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灌溉用水。与此同时,竜林内大量的动物在不受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繁衍生息,能很好地捕食农林害虫,竜林不仅充当了农林病虫害之天敌的繁殖基地,也成为村落免遭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天然屏障。

  守住“绿色大遗产”

  近现代以来,由于人口的增长、生产的扩大,西双版纳出现了砍林种田、大面积种橡胶等现象。到1977年,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0%下降到55.7%。

  “一把火烧掉一座山容易,要重新绿化起来就难了。”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在视察西双版纳时曾痛心地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西双版纳走过了一段痛定思痛的路程。大面积退耕还林,大幅度营林造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忽视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竜林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科学理念,受到重视。

  经过近二十年恢复生态的努力,到2011年,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率已达78.3%,甚至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水平。如今,到西双版纳旅游的人很多是冲着它优美的生态环境而去的。朝那郁郁葱葱的林海放眼望去,既有愈千年的参天古木,也有数量繁多的珍贵树种。满眼是深深浅浅、浓得化不开的绿色,空气中飘散着清新的草木气味,游人彷佛进入了一个天然大氧吧,有说不尽的回归自然的欣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