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艺术 > 概况  > 详细页面

民族艺术概述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布拉格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3日 浏览量:

  中华民族艺术,是指中国境内所有民族(包括过去存在民族与目前未定民族人群)共同创造的多元而又相互关联的艺术形式及其传承态势。

  艺术,就是有意味的表现形式。精神探求,情感投入,审美特性,是艺术三要素。至于艺术分类,迄今还没有公认标准。各美学派别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在时间轴上越靠近现代的艺术分类,就越显繁复越具争议。这也正说明现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借助科技与人工智能等诸多便利条件,越来越趋于叠合或交融态势。

  本着简明整合的原则,依据表现手段和方式不同,将民族艺术分为两大类:表演艺术(民族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和视觉艺术(民族美术、摄影、书法等)。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等。

一、民族表演艺术

  1.民族音乐

  汉族音乐传承极其悠久,并很早就有影响世界的乐理创制。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均为汉族原创,其成果已汇入世界音乐理论轴心。作为中国古典音乐的主体代表,博大精深的汉民族传统音乐成为儒释道文化底蕴和东方古老艺术的一种象征。

  而在相对含蓄内敛的汉民族同胞看来,中国其他55个民族兄弟,几乎个个都是天生能歌善舞者。

  周朝以少数民族居住在东南西北四方,把少数民族音乐统称为“四夷乐”或“四夷乐舞”。东夷之乐叫“昧”,南夷之乐叫“任”,西夷之乐叫“株离”,北夷之乐称作“禁”。在中原,古代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时期是唐代:宫廷对四域少数民族音乐兴趣越发浓厚,乐于以乐交往,把若干“外国乐”(包括大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列为宫廷正式音乐。在名曰“十四国乐”中,著名的新疆龟兹乐、云南南诏乐等在皇宫内外备受欢迎。宫廷“四夷乐”一直持续到明清。

  在中国古代,原先称音乐为“乐”,说“乐者,乐也”,凡使人快乐的均可称之为“乐”,其含义几乎等同于艺术之总称。较狭义一点说也涵盖着音乐、诗歌、舞蹈三项,即所谓乐、歌、舞三位一体。后来讲音乐主要涉及声乐(歌唱)与器乐(乐器及其演奏)两大部分。

  在历史长河中,民歌与民族器乐伴随着人民的生活,在逢年过节、婚丧喜庆、迎神庙会等习俗中,在历代的宫廷、官府的礼仪及宗教活动中,都有着大量的歌舞表演与器乐演奏活动。同时在歌舞、说唱、戏曲等姐妹艺术中,民族器乐连同民族声乐都得以长足推进。

  现存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主要可分为声乐、器乐二类或加上歌舞戏剧、说唱曲艺而成四类。声乐一般包括山歌、劳动歌、叙事歌、风俗歌(婚丧喜仪、节日、寻偶等唱的歌)祭礼歌、颂赞歌等。中国少数民族乐器数不胜数,器乐曲丰富无比。新疆传统套曲《十二木卡姆》和云南纳西族古乐《白沙细乐》套曲等堪称此类代表。

  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局面更现绚丽多彩。尤其在探索新的表演形式、整理改编传统歌目与曲目,以及在保持民族风格基础上创作新歌新曲新音乐剧等诸方面,都取得了令整个世界为之瞩目的伟大成就。即便不论众多民族专业院团及著名民族音乐人的一系列演艺成就,即从《黑鸭子》(演唱组合,以演绎民族歌曲见长,1992)、《彝人制造》(号称“中国少数民族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演唱组合”1996)、《阿凡提乐队》(由维吾尔、哈萨克、回、汉等民族7位专业乐手组成,1997)、《凤凰传奇》(家喻户晓的蒙汉演唱组合,1997)、《天杵乐队》(藏族六人组合,海拔最高的民族摇滚乐队,1999)、《阿里郎组合》(以朝鲜族音乐风格为主,曾被誉为“华人音乐第一组合”,2000)、《阿佳组合》(中国第一支藏族女子组合,2002)、《杭盖乐队》(国际知名蒙古民族音乐组合,2004)、《哈雅乐团》(以蒙古民族音乐为基础的先锋音乐展台,得过许多殊荣,2006)、《刀郎木卡姆组合》(以维吾尔族原生态音乐风格见长,2010)等以及民族地区众多的歌手与乐队组合之风靡程度,也能够感知到新生代民族音乐推陈出新的大好局面。

  但凡音乐,都离不开乐器,除了无伴奏声乐演出。乐器是人类很早就拥有的精神财产,并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丰富。中国不仅是乐器大国,早在周代就对乐器创制了“八音分类法”,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大类。现代分类法把世界上所有乐器归纳为这五大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和电鸣乐器。

  当初,华夏先民乐器,大多用一个字来命名,如镈、铙、瑟、筑、琴、筝、笛、笙、鼗等,而琵琶、扬琴、筚篥、唢呐等两字以上命名的大多为外来乐器。现今的常规乐器大致都建立在种类繁多的古乐器基础之上。

  中国民族特色乐器主要有(排名不分前后,无序排之):古琴、古筝,琵琶、编磬、编钟,阮、埙、箫,唢呐、十面锣、大钹、木鱼、堂鼓、柳琴、三弦、月琴;马头琴、雅托嘎、火不思、托布秀尔;伽倻琴、冬不拉、萨它尔、艾捷克、热瓦普、弹布尔、萨巴依、扎木年、根卡、热玛琴;芦笙、冬冬奎、巴乌、响铜、芒筒、竹筒;乐杵、弓琴、口簧、鼻笛;长鼓、铜鼓、象脚鼓、太平鼓、热巴鼓、木鼓、手鼓、腰鼓、拨浪鼓、片鼓、定音缸鼓、裂缝鼓、排鼓;板胡、二胡、京胡、高胡、牛角胡、洞箫、筚篥;法铃、腰铃、碰铃;乐锯、拉线口弦、马骨胡、牛腿琴、竹筒琴;田螺笛;切克、确索、吐良、展尖、蹈到、荜达、腊敢、叮咚、扎木聂;等等。

  现今,在古老的民族乐器得到科学改良的同时,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体系,在理论架构和演艺机制、表现手段诸方面都得到大力提升,精品层出不穷,有些正在成为新的经典,以致风靡世界乐坛。

  2.民族舞蹈

  在古代汉籍描述中,舞常容于“乐”之内,作为“乐”之相应艺类。舞由“乐欲尽兴”而生,“歌之不足”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唯有舞蹈方能使人尽兴。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歌舞的关系更为密切,其喜怒哀乐都离不得舞,如土家、苗、彝、瑶、傣、布依、水、仡佬、畲、高山、纳西、景颇、阿昌、普米、哈尼、独龙、羌等民族,从古至近代,一直流传着以舞治丧寄哀之风俗。

  在历史上,中原将周边少数民族之舞称为“四夷之舞”,并编排为其宫廷仪式性的大型乐舞。周代以降直至明清,“四夷之舞”依旧呈现出多民族风采。西南巴渝舞、西南羽舞以及西北“胡舞”等,也很早就对中原歌舞产生深远影响。

  纵览古今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概貌,简直精彩纷呈,灿如星空。岩画、彩陶及各类文物记录下来的不同年代的各民族舞蹈形象,栩栩如生。五千年前的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彩陶盆上描绘的集体舞蹈,使人清晰地窥见彩陶盆主人们的生活情景。在汉代,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歌舞百戏、幻人在中原名噪一时,隋朝至唐宋,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常在皇宫表演,新疆龟兹舞、云南南诏舞等颇受朝野欢迎。每每边地使者前往朝廷,皇帝在接见时常令他们当场表演土风舞蹈,西南夷芦笙舞、西藏吐蕃舞蹈都曾由使臣们在宫中表演并传为千古佳话。

  而古代纳西族先民编制的东巴舞谱,不仅是其舞蹈艺术高度发达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和舞谱科学的一项杰出发明。记舞方法形象、具体、系统、规则,比之于宋代德寿宫文字舞谱、明代朱载消字图舞谱和尚未完全解译的唐代敦煌舞谱更具有科学特征。除此之外,西藏佛教寺院跳神经典、蒙古族宗教舞蹈——查玛跳神经等,也都带有略显神秘的早期舞谱初阶成分。

  至近现代,各少数民族舞蹈宛若山花遍野,五彩缤纷,争奇斗艳,在各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舞蹈文化遗产丰厚无比。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新时期以来,中国民族舞蹈事业愈加推陈出新,精彩剧目层出不穷。借助各级协会研所和专业文艺院团的建立,借助音乐舞蹈院校的专业提拔,借助草原乌兰牧骑及各地乌兰牧骑式的基层文艺队伍的蓬勃兴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水平全面得以历史性的大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近几年,大型民族舞剧一出比一出精彩,继连引起轰动效应,甚至震撼着世界舞台。

  3.民族戏剧

  文学与歌舞曲艺相结合是各民族戏剧的共同特征。少数民族戏剧种类较多,有些产生于古代,有的产生于近世,有些则属现当代趋于完善型。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基本用本民族语言表演,连歌带舞,且说且唱,各有相宜的表演程式,音乐独特,风格自成一体,艺术性与乡土气息较浓。

  藏戏是著名的古老剧种,藏语称作“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为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藏戏起源时间,最晚也在8世纪初。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并大致分为蓝面具藏戏和白面具藏戏两个流派。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剧目丰富,享有盛誉的有“八大戏”,即《卓瓦桑姆》、《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公主》、《朗莎唯蚌》、《苏吉尼玛》、《诺桑法王》、《白马文巴》、《顿月顿珠》和《赤美滚丹》。每年雪顿节是演出藏戏的佳期,盛况空前。藏戏面具、道具和服饰也多姿多彩,别具风采。

  1953年在新疆哈密发现的《弥勒会见记》焉奢文古剧残本,将当地少数民族戏剧诞生年代推至公元8世纪中叶。

  白剧又名吹吹腔,流行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剧目较多,行当齐备,脸谱多种,表演形式生动活泼,渊源较深。维吾尔剧、壮剧、傣剧、侗戏、布依花灯剧、彝剧等颇具特色,新作更是不断涌现。

  由于各民族通常比邻或交错而居,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相当频繁,所以艺术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居多。这种艺术上的自然交融发展不仅长期客观存在,且具有互惠互通、共同演进的积极意义。

  至于汉民族传统戏剧,简直浩如烟海,可谓世界上拥有戏剧种类最多的民族。从先秦“俳优”、汉代“百红”到大唐“参军戏”与宋朝南戏、元杂剧,直至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国戏曲剧种已超三百六十种之多,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广受欢迎。目前,较为流行的著名剧种有:秦腔、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绍剧等50多个剧种。其中,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中国戏曲五大剧种”。

  而京剧艺术,是在徽剧四大徽班与湖北汉调艺人携同进京演出基础上,接受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融合北方多民族民间曲调,经过清朝宫廷舞台及北京语音腔调的长期演绎,才最终成型,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经专业队伍刻意提炼,得以空前繁荣,成为中国国粹,蕴含天南地北的艺术结晶。

  4.民族曲艺

  曲艺是中华各民族“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跃在中国各民族民间的曲艺约近400个品种。

  汉族相声、评书、京韵大鼓、山东快书、东北二人转、西北二人台、琴书、花鼓、车灯、十不闲莲花落等,蒙古族好来宝、乌力格尔、陶力,壮族迎客调、末伦,布朗弹唱,藏族扎年弹唱,白族大本曲,回族弦鼓说唱,苗鼓说唱,朝鲜族盘索里,布依八音坐唱,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这些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曲艺种类,成型于多民族间的长期文化交流,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域文明和本民族相对特殊的历史进程。所以,既显各自独特的绚丽风采,又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文化博大精深特色。

  “听书唱曲”曾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少数民族史诗说唱更是被誉为民族历史的“活化石”。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曲艺,产生年代、历史背景、表演特点等各不相同,又互相影响。少数民族曲艺集成促进了中国现代曲艺日臻完善。为此,中国文联和国家民委联合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至今已逾六届,成效斐然。

二、民族视觉艺术

  1.民族美术

  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多个领域。

  中国民族美术是民族绘画(岩画)、雕塑、篆刻、工艺美术、书法等之总称。这些艺术门类多具有本民族的审美意向、一定的表现内容与形式,是本民族地区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意识形态的某种反映,并为大众喜闻乐见。

  (1)绘画

  中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汉民族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相对中国其他民族,也可称作“汉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极具传统色彩,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国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手法娴熟,着笔简练,意境高远。经典汉画,更达到了禅意的境界,成为东方美术的象征。

  唐卡是藏民族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在国际绘画史上都显得举足轻重。唐卡题材与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早期苯教作品,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步天下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在传统上,颜料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色值,以示其神圣。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长则需要十余年。藏族还擅长画超巨型佛像画,特用于藏传佛教晒佛盛典。

  至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绘画或民族题材绘画,虽然整体起步较晚,但在历史上也不乏名画问世。如云南唐代长幅画《南诏图传》、宋代《大理国画卷》,纳西族东巴神路图、傣族布蟠画和畲族族祖图等;还有金、元以降之满蒙画家画作。进入近代以来,少数民族绘画作品及其题材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各显风采。

  另外,还有先民留下的岩画和壁画。岩画多在岩壁或野外山石上发现,包括涂绘和刻磨画两类。全国已知岩画点多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古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诸如内蒙古阴山和乌兰察布,宁夏贺兰口,甘肃黑山、祁连山,新疆天山南北,青海青海湖边,西藏,黑龙江牡丹江流域,广西左江流域,贵州盘江流域,云南沧源、耿马、元江、漾澳,四川琪县,福建华安汰内,江苏连云港等地,都发现了大量岩画。

  壁画,是指在立面墙壁上绘制的古代画作。少数民族地区寺庙壁画以藏系佛教寺院壁画最为典型;洞窟壁画著名者有甘肃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克孜尔孕哈千佛洞,云南晋宁观音洞等;墓葬壁画有内蒙古和准格尔汉墓、赤峰玉皇元墓,云南昭通东晋霍承嗣墓壁画等。

  (2)雕塑

  包括石窟、摩崖、泥塑、铸塑以及其他类型雕刻。

  古代少数民族地区的雕塑遗迹很多。石窟著名者如:山西大同云冈古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四川大足石窟、安岳石窟,云南剑川石宝山石窟等。摩崖有西藏拉萨河流域摩崖石佛,云南剑川沙登管及禄劝密打拉大黑天神和北方多闻天王摩崖等。泥塑有敦煌彩塑,西藏、青海藏传佛教寺院彩塑等。其他,如石雕有新疆古代突厥墓雕石人等;铸塑有大理三塔唐代菩萨、大黑天神金属铸像等。

  (3)工艺美术

  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鲜明的民族特性,北方狩猎民族的桦皮画达到了桦树皮工艺的最高境界;游牧民族的牛皮雕画和骨雕工艺是皮革文化和骨器文化的杰出代表,与农耕民族的陶瓷文化一样精美绝伦;南方少数民族的编织工艺、漆器、雕塑、染绣工艺美轮美奂,令人爱不释手;藏族对金银器的加工,尤其是银雕木碗、金箔、唐卡、堆绣等不仅展示了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而且让人沉浸于圣洁的佛教光辉中;维吾尔族的低温釉陶与唐三彩一脉相承,是中国陶器艺术殿堂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有实用性并带着明显工技制作特色的美术作品,如工具器皿、织染刺绣、服装、饰品等。仅服饰而言,全国56个民族有难以备述的种类、制式、质地、色彩及制作工艺,犹如漫天星河,遥相互映,璀璨无比。

  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花毡和印花布织染技艺、桑皮纸制作技艺等民间工艺也是新疆维吾尔手工技艺的典型代表。精美的中国民间工艺还有木雕、刺绣、陶瓷、剪纸、皮影等。

  (4)肌体美术

  以人的肌体为地创作的艺术,也可叫人体装饰艺术。人体美术,主要有画身、纹身(纹面)染齿、凿齿、镶齿等。源远流长的纹身艺风至今仍盛行在傣、布朗、阿昌、德昂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5)演艺美术

  面具古称代面、大面、假面、脸子。是绘画与塑制(包括雕刻)相结合的一种美术类型。分别用纸、布、皮革、毡、木、金属等材料制作。纸质或布质的则用糊塑法制作;金属质的用铸塑法或捶压法制作;木质的用雕刻法制作;皮革与毡毛质的多用剪刻法,其次用模压法制作。面具主要用于宗教、舞蹈、戏剧等演艺、祭礼场合。藏戏面具,藏传佛教跳神面具(包括蒙古族跳查玛面具),摊戏面具,巫师面具,壮族跳岭头面具,彝族火把节面具等都有特定含义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2.民族摄影

  主要指民族题材各类摄影,民族地区民族摄影家摄影,包括非少数民族人士摄影民族风土人情、民族民间业余爱好者摄影等。中国民族摄影,不仅注册有自己的全国性协会及各地方协会和赛事活动,还有专门的网站和出版机构,可见其规模与效能。

  中国民族摄影家协会(China National Photographers Associa-tion,缩写:C.N.P.A)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批准注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团,成立于2015年5月28日,是由全国各民族的资深摄影家,专业摄影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组成的专业性社会团体,是非营业性社会组织。协会宗旨:弘扬摄影艺术,活跃会员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艺术欣赏与创作水平,促进民族民俗摄影文化建设。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7月,是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国家民委所属民族画报社主办的中央级专业出版社。历年来已出版的重点图书有《中国民族》(中、英文版)、曾荣获首届中国民族图书奖的大型摄影画册《中国少数民族风情大观》(中、英、法文版)以及《中国风景名胜》等画册被选为国礼赠送图书。重点图书还有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壮、彝文版《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橱窗展览图片,大型文献性清代影印版《满汉蒙藏合壁大藏全咒》以及汉藏英文对照版的大型摄影画册《布达拉宫秘宝》等。

  3.民族书法

  中国汉字书法艺术大约开始于汉字初创阶段。这种方块字的书法演变过程酝酿出了醇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极富艺术韵律。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草书、楷书与行书诸体,一路龙腾虎跃,泱泱然大笔挥就千古国粹。

  除汉字各类传统书法外,各少数民族文字书法艺术也同样多姿多彩,自古名品也并不鲜见;其中也包括满族和蒙古族等历史上颇有成就的汉文书法家。藏、蒙古、维吾尔、傣、彝等民族文字书法以及回、纳西族之阿拉伯文、东巴文书法,其书写方法与用具虽然各异,但其装饰性和艺术欣赏性很强,各显特色,精彩纷呈。

  中国书法家协会,是由国家级的书法家、篆刻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和书法活动组织、管理工作者组成的全国性专业组织,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在其引导和各地政府及文化部门大力支持之下,少数民族文字书法组织活动和评比展示活动也在定期推行中。如由“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办公室(简称“八协办”)和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的八省区“母语杯”蒙古文书法大赛,从2010年开办以来已连续举办7届,每届第三主办方为举办地省区民委。大赛分为毛笔、硬笔、篆刻三大类别。八省区包括内蒙古、新疆、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和甘肃。书法大赛同时还带动民族图书展与民族文艺汇演,为新时期民族语文保护与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做出了榜样。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2.中国戏曲网

  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工艺美术品课题组编《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

  4.民族影视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