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用户名:
密码:

彩色布画“吐蕃三法王像”挂轴

编辑整理:炬华
浏览量:

  彩色布画“吐蕃三法王像” 

  现珍藏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藏式彩色布画“吐蕃三法王像”挂轴画绘制于清代,布本,彩绘,纵123厘米,横161厘米,画芯纵85厘米,横134厘米。这种彩色布画也称唐卡。三法王指的是西藏历史中吐蕃王朝时期三位著名的赞普:即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第三十八代赞普赤松德赞和第四十一代赞普赤热巴巾。“赞普”为吐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赞,雄强之意;普,男子之意。藏族人认为他们分别是是密乘三怙主(佛部文殊菩萨、莲花部观世音菩萨、金刚部金刚手菩萨)的化身,被尊为三大法王。以他们为主题的画作或雕塑作品等通常被称为“祖孙三法王”。

  

  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公元617-650年) 

  “吐蕃三法王”唐卡以红色、蓝色绸缎装饰,人物造型独特。居中的是法王松赞干布,他面相丰满,体形魁伟,仪态威严,气宇轩昂;头戴白色缠头高冠,顶部露出红色的阿弥陀佛头像,表明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是护持佛教的一代法王。他左手结禅定印,托金色法轮,右手结触地印,执乌巴拉花蔓(乌巴拉本是“盛开”之意,在梵文中表示“夜莲花”),双足半跏趺坐于宝座上。图中的松赞干布身着红衣白氅,绿色飘带翻卷,诠释着松赞干布的威严与洒脱。飘带一般有五种颜色:白色用于安抚或抚慰;黄色用于增长或招财;红色用以招神或降伏;蓝色用以强力或恐怖;绿色可用于一切目的或一般的活动,五种颜色与五方佛密切相关。

  

  第三十八代赞普赤松德赞(公元742—797年)

  位居左侧的是法王赤松德赞,他面色严肃,剑眉微蹙,头戴白色缠头高冠,身着橙衣红氅,绿色的飘带规整、服帖的垂于身侧,显示出他严谨、坚毅的性格。赤松德赞双手当心,结说法印,右手执红色乌巴拉花,花蕊中有一把宝剑。左手执红色莲花,上面有般若经函(文殊菩萨标志),双足半跏趺坐于宝座上。

  

  第四十一代赞普赤热巴巾(公元815—838年) 

  位居右侧的是赞普赤热巴巾(又称为赤祖德赞),“热巴”在藏语里是长头发或辫子的意思。据说赤祖德赞的特点是胡子多、头发多,所以被称为赤热巴巾。与前两位赞普威严、庄重的仪容不同,图中的人物浓眉重髯,头戴白色缠头高冠,身着蓝衣橙氅,红色的飘带随意的搭在身上,表露出其随性、不重仪表的性格。赤热巴巾左手结说法印,执橙色莲花,花蕊中是一枚金刚杵(金刚手菩萨的标志),右手结施予印,双足半跏趺坐于宝座上。

  三法王宝座前的供案上摆放着鲜花、青稞、谷米和瓜果等,象征着耕种的富庶和吉祥;摩尼宝珠、象牙和法轮象征着财富、富贵和秩序;金色的狮子印表明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

  

  吐蕃大臣土弥·桑布扎

  

  吐蕃大臣噶尔•东赞

  在供桌两旁站立的是松赞干布最得力的两位大臣,左侧是聪明的土弥·桑布扎,右侧是智慧的噶尔·东赞(又称禄东赞)。土弥·桑布扎是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大臣,“土弥”是氏族名,桑布扎义为西藏学者,是印度人对他的敬称,藏文称为七良臣之一。土弥·桑布扎早年奉命赴印度留学,精研梵文和佛学,返回吐蕃后根据梵文元音和辅音字母,结合藏语声韵,首创藏文,并初译佛经。其主要贡献是创制了藏文文字,所以他的形象在作品中的表现多是手捧经书的形象。

  噶尔·东赞(?—667)也是松赞干布时期的大臣,世出蒆(xue)氏,曾奉命为赞普赴长安向唐太宗请尚公主,并迎护文成公主入藏,此外还帮助藏王制定法律、划分千户和四翼,以及区分奴隶为生熟两类等等。晚年多活动于吐谷浑和吐火罗地区,公元667年卒于日布。他是吐蕃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曾担任过大论之职。(《旧唐书 吐蕃传》载:“相为大论、小论,以统理国事。无文字,刻木结绳为约。虽有官,不常厥职,临时统领。”)在吐蕃王国时期,这个职位相当于首相,有代替赞普行使行政管理之权,亦可行使点集兵将、征集粮食、核定劳役等行政管理权。后因权限过于庞大而被拆分,形成多人同时担任大论的内阁制,内阁集体对赞普负责。噶尔·东赞在建立吐蕃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在此唐卡中他的形象为拄杖的一位老者。

  唐卡的下方是三尊护法神像,居中的是西藏的保护神——吉祥天母,她骑在一只黄色的骡子上,周围烈焰腾飞,表示驱魔驱邪,征服和战胜,为密乘中妙音天女化现忿怒相形的一尊女护法神。

  居于唐卡左下角的是乃琼护法,也被称为白哈尔神,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所奉世间护法神的主神。但在其它教派里,他的地位仅为从属神。如在宁玛派里,他被列为宁玛派九组护法神第五位。藏文历史文献中记载,白哈尔神原为巴达霍尔地方的保护神,在西藏建成桑耶寺后,成了桑耶寺保护神。到五世达赖喇嘛时,从桑耶寺转至哲蚌寺供奉,从此成为格鲁派的主要护法神。

  右下角的是孜玛尔护法,是继乃琼护法王之后守护桑耶寺的护法神,是西藏最重要的护法神之一。孜玛尔护法为众生命主,特别听从于莲花生大师的教导,坚守誓言。

  唐卡四角分别绘有大鹏金翅鸟、龙、雪狮、虎,象征能够战胜四面八方的所有敌人,在藏传佛教绘画作品中比较常见。

  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巾三大法王在吐蕃历史上政教功绩突出,为西藏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松赞干布(617-650年)是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代赞普。公元629年,当松赞干布刚满13岁的时候,统一的吐蕃王朝遭到沉重的打击,国王朗日松赞被人毒死。与此同时,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一起举兵叛变,工布、达波、娘波等地尽为叛乱者所占据。不仅如此,西部的羊同部落乘势入侵,雅鲁藏布江北的苏毗旧贵族也图谋“复国”,这些势力纷纷向吐蕃进兵发难。松赞干布继承父位后,依靠新兴势力,征集了万余人,组成了一支精锐的队伍。经过3年征战。平定了内部叛乱,稳定了局势,再次恢复了吐蕃的统一。公元632年,松赞干布率部众渡过雅鲁藏布江,把都城由泽当迁到逻些(今拉萨),建宫室于拉萨布达拉山。之后,松赞干布发兵苏毗、羊同,最终建立了统一的吐蕃。松赞干布在位期间,佛教正式传入吐蕃。他派遣大臣土弥·桑布扎赴印度留学,学成归来后,仿造印度文字创制了藏文,制定了藏文文法,在赞普的主持下还翻译佛经。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先后迎娶了泥婆罗(尼泊尔)尺尊、唐朝的文成二公主为妃,当时的泥婆罗是佛教国家,唐朝的佛教也极其兴盛。信仰佛教的两位公主,先后将佛像、佛经、法物等带到吐蕃。松赞干布在拉萨修建了大昭、小昭寺,以供养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分别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和十二岁等身像,同时还修建了镇压魔煞的魇胜寺多处寺庙。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不仅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国,确立了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法律等制度,而且还从天竺和唐朝引入佛教,至今备受藏族尊崇。

  赤松德赞是吐蕃王朝第三十八代赞普。赤松德赞执政时期,吐蕃的国力达到鼎盛。然而关于他的身世却是扑朔迷离,一说他是金城公主所生,在藏文史书《巴协》中就有记载。另有《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红史》等书也多从此说。其中,在《巴协》中记载着一个故事:金城公主生下赤松德赞后,皇后纳囊氏诡称怀孕,用药敷在乳房上使乳汁流出,令国王和群臣无法辨识。赤松德赞满周岁,其父赤德祖丹令他在二人中辨认自己的母亲,最终赤松德赞认金城公主为自己的母亲。但是,据敦煌发现的藏文文献《大事纪年》记载,金城公主于公元739年去世,(《新唐书》记载吐蕃于公元740年遣使向唐朝报丧)。而赤松德赞于公元742年诞生于札玛。根据敦煌藏文文献《赞普世系表》记载,赤松德赞是赤德祖丹与纳囊妃芒波杰喜登所生的儿子。因此,在藏学界,关于赤松德赞的身世一直争议不断。

  公元755年,十三岁的赤松德赞继承赞普之位。赤松德赞成年后,为了引入佛教,杀了禁佛崇苯的大臣玛祥·仲巴杰,并派遣益喜旺波前往天竺迎请寂护到吐蕃弘扬佛法,寂护的传法遭到苯教反佛势力的阻挠,赤松德赞派人将寂护送回印度。吐蕃的反佛浪潮逐渐平息之后,赤松德赞再次邀请密宗大师莲花生和寂护,一同赴吐蕃弘法。在赤松德赞的主持下,寂护同支持苯教的恩兰·达扎路恭等人进行了辩论,结果寂护获得了胜利。赤松德赞下令全国废除苯教信仰,改信佛教,废止苯教的祭祀并将苯教的经书丢入河中。在寂护和莲花生的主持下,吐蕃于公元775年开始建造桑耶寺,公元787年建成并开光,成为吐蕃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佛教寺院。赤松德赞指定了七位吐蕃贵族小孩出家为僧,史称“预试七人”或“七觉士”,成为藏传佛教僧团之始。与此同时,他还在桑耶寺设立译经院,将大量的梵文佛经翻译成藏文;命令群臣在吐蕃各地广建佛寺、佛塔;要求群臣发誓永远信仰佛教。各项弘扬佛法的举措使得佛教在吐蕃扎下根来,并逐渐成为吐蕃主要的信仰。

  随着佛教在吐蕃传播,出现了天竺(主张渐悟的一派,称为“渐门”)与大唐(主张顿悟的一派,称为“顿门”)因两个派别修行方法不同而产的纷争,达到水火不相容的程度。最后在赤松德赞介入下得以平息。赤松德赞将天竺一系的佛教定为国教,制定每一名僧人由3户属民供养的“三户养僧制”,为佛教在吐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赤松德赞即位之初,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公元763年,吐蕃乘唐朝日渐衰弱及其西部边境的空虚,发兵20万攻打唐朝。夺取了陇右地区,联合吐谷浑和党项,攻破唐朝的都城长安。并拥立金城公主的侄儿广武王李承宏为唐朝皇帝。滞留了15天之后,吐蕃军撤离长安。公元764年,吐蕃联合唐朝的叛将仆固怀恩以及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国入侵唐朝,包抄长安,因回纥倒戈,联军为唐朝所败。此后,吐蕃与唐朝或是交战,或是会盟。

  赤松德赞晚年将王位让与其子牟尼赞普,自己专注修习佛法。公元797年赤松德赞示寂。

  第四十一代赞普赤热巴巾,真名为赤祖德赞,是赤德松赞之子,于公元815年继赞普位。在位期间他秉承父亲遗志,除了大力支持译经、礼拜僧侣、用玉石修建佛寺之外,还把大小政事委之于僧侣。为表示他对僧人的尊敬,当喇嘛讲经时,他坐在中间,发编两辫,束以长绫,伸展两旁至喇嘛的座位上,令他们坐在上面。谓之“头顶二部僧伽”。由此得名“热巴巾”(藏语中“热巴”是辫子或长头发的意思,“赤”对国王尊称。)

  公元821年,唐朝和吐蕃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公元823年,将盟文刻石立碑,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树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公主柳下,即历史上有名的甥舅和盟碑。碑文重申了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和唐中宗以金城公主嫁给赤德祖赞,唐蕃素相亲厚、和同一家的舅甥情谊,表示今后“扫彼旧怨。泯其嫌隙”,共崇旧好,永息争端,以达到“两界烟尘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和叶社稷如一统,融熙情谊如一家”的局面。从此唐蕃纷争基本结束,边境安定。唐蕃之间“金玉绮绣,问遣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史称这两次会盟为“唐蕃会盟”,亦称“长庆会盟”。

  公元8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穷兵黩武导致了吐蕃的财库耗损,阶级矛盾也日益激化。赤热巴巾执政期间,修正经典,开办律仪学院,建立三十法部喇嘛的学习组织,大力支持佛教在吐蕃全境传播,人民能够休养生息,后人遂将他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并列,尊称他为吐蕃王朝的第三位“法王”。

  公元841年,信仰苯教的大臣韦·甲多热等3人发动了政变,用绳子缢杀了赤祖德赞,时年赞普仅36岁。

  在吐蕃王朝历史上共产生了四十二位赞普,其中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金三位赞普被称为“三法王”,藏文史书中写作“祖孙三法王”,但在现存的吐蕃时期的石碑及敦煌文献中均未发现,直到藏传佛教后弘期“祖孙三法王”的称呼才出现。这是因为后期藏传佛教信徒为了怀念三位赞普的政教贡献,宣扬三法王的历史功绩,奉三位赞普为神灵,成为了藏族百姓瞻仰和朝拜的对象。

  藏式彩色布画“吐蕃三法王像”挂轴画,与通常所见的唐卡不同。作品反映的主题是历史人物,而非神祗。记录了7—9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金三位赞普在位期间,与唐朝会盟、仿效唐朝治理吐蕃,并大力扶持和尊崇佛教,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事实。且在尺寸上一改长条形的款式,极为特殊。是现存的唐卡艺术作品中难得的作品,弥足珍贵。

    

(撰稿/炬华 摄影/张丹波)    

上一篇:
下一篇:

0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