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蒙药是在蒙古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基础上,汲取了藏、汉等民族以及古印度医药学理论的精华而形成的具有蒙古族独立的医药体系,在中国民族药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在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新疆、青海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旗)地区均沿袭使用着蒙药。蒙医药学是以“三根”:赫依(指各种生理功能的动力)、希拉(火热之意)、巴达干(指体内的一种粘液状物质,具有寒性的特征)学说为主要理论基础,同时还包括阴阳五行、五元学说、七素及六基症学说。蒙医药与中医药相类似,但更接近于藏医藏药,看病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与藏医一样是用双手切脉。
历史上,蒙古族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蒙医药学家和著名的蒙古族药典籍,其中较有影响的有18世纪的松巴·堪布—伊舍巴拉吉尔的《西勒嘎日·莫隆》(《识药晶鉴》)是蒙药的奠基篇,收载蒙药390种。同时代的察哈尔镶白旗的洛布桑·索勒日哈木著有《曼奥.西吉德》(《药物识别》),全书分为四部,共收集药物678种。19世纪初,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的占布拉通尔吉用藏文编著了《李斯尔·米格金》(《本草图鉴》),收载蒙药879种,成为今天学习和研究蒙药的主要经典。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初步编写完成《蒙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蒙药制剂规范》、《蒙药材炮制规范》、《蒙药标准》, 其中《蒙药标准》收载了内蒙古自治区蒙药药材和蒙药成药制剂522种
蒙医烟熏抢救图
经过我国资源普查,中国现有蒙药材2230种,仅内蒙古自治区的各类蒙药资源有1342种,其中植物类926种、动物类290种、矿物类98种、其他类28种,常用蒙药药材有500余种。
蒙医常用的蒙药药材,有用于治疗心悸、心绞痛、心脏病的广枣,用于止咳去痰、活血化瘀的沙棘,用于清肺热和治疗肝热病的蓝盆花,用于清热燥湿、风湿、痹症的文冠木,处方中擅长使用矿物药、动物药,所以加工制作的炮制工艺独特。临床上常用的蒙药成药制剂那如三味丸、吉祥安坤丸、暖宫七味丸、红花清肝十三味丸、扎冲十三味丸、五味沙棘散、清肺十八味丸、肉蔻五味丸、珍宝丸、冠心七味片、乌兰十三味汤散、槟榔十三味丸、明目二十五味丸等经典方品种,甚至出口到蒙古国。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骨伤、银霄病等疑难杂症上有特殊的疗效,特别是清肺十八味丸,在抗击非典中,成为抢救危重病人的首选治疗药物之一。现代蒙药制剂研究发展较快,如心脑血管药保利尔胶囊、感冒常用药克干额尔敦片,通过药物剂型的改变,提高了药品质量,方便了患者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