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克曼:古老的布艺,温暖的记忆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黄适远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3日 浏览量:

买买提明·吾斯曼老人用古老的纺线车织出切克曼布。

  “切克曼”是维吾尔语,意思是“驼绒(毛)、羊毛纺织的布。”这种布为天然的驼色,是新疆少数民族最早使用牲畜毛纺织的布。

  据专家考证,在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的新疆罗布泊扎乎罗克墓葬和新疆哈密五堡乡古墓葬出土的服饰中,就有切克曼布制作的服饰。从五堡出土的毛布长袍极有特色,无领、窄袖、底边,袖口镶毛带,腰系宽带,这种别出心裁的审美让考古学家惊叹不已。

  不怕虫蛀潮浸的切克曼布

  当看到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申报的切克曼技艺时,我很是惊讶,想不到这里还保存着这样一种古老的技艺。好奇心促使我到叶城以观其详。通过当地文体局的介绍和安排,切克曼制作技艺传承人——乌夏克巴什镇尤吾斯村村民买买提明·吾斯曼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我的朋友阿不力克木自小生活在叶城,知道一些切克曼布的基本情况,此刻,他得意地给我当免费导游:“切克曼分为两种:一种是驼毛切克曼布,呈驼色;另一种是羊毛切克曼布,呈黑白色。一般用驼绒织布的较多。”

  对于急于目睹制作技艺的我来说,更想看到买买提明·吾斯曼老人的手艺。老人笑眯眯地接过阿不力克木的话茬:“驼绒织出的切克曼布,毛线粗,但是很柔软,布也厚,保暖也好。我们这里的人都很喜欢。”说着,老人示意我看看布的颜色:“你看,这是驼色,特别耐脏,也特别暖和,不怕受潮和虫蛀。”

  古老织机织出切克曼经纬

  制作切克曼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人说:“每年5月上旬,就开始要收驼毛了。收驼毛是有顺序的,先是脖子,再是腿,然后是身子。到牧区收了驼毛回来,先分色、分类,再清洗、去杂,然后摊开晒干。等毛干透后,把驼绒和驼毛分离开,用驼绒纺线。”说完,他把自制的木头纺线车摆好。

  纺线车高约80厘米,宽约60厘米,长约22厘米。纺线车也和切克曼一样古老,完全靠手工摇,没有丝毫机械动力。老人纺线时,右手摇动纺线机,左手慢慢放绒,把比普通棉纱线粗两三倍的绒线缠绕在锭上。这个工序叫做加捻和卷绕。随着纱条抽长拉细,纤维变得更加平直,纱条强力下降,容易断裂或延伸,因此需要加上适当捻度使其具有一定的强力。这个过程结束后,老人起身说:“经过加捻和卷绕之后,要用水冲洗,晾干后就可使用了。”

  老人休息了一会儿,再次回到纺织机上。我近距离观察纺线车的使用方法,双手来回传递梭子织出经线,双脚控制3个提综开口装置上下运动。经过来回反复地动作,驼绒布一寸一寸地织出来了。

  开始走进内地市场

  当第一片切克曼布织出来的时候,我急忙抓在手里端详,布纹较粗,但手感很好,浑身刹那间布满了柔和与温暖。这正是我喜欢的一种感觉,充满了醇厚浓烈的大地乡土气息。

  “这样织出的切克曼布,不用再进行任何加工,也不染色,即可裁剪做衣。一般做一套男式长袷袢(无领长大衣)须用13米长的布料,多为中老年人所用,妇女几乎不用。羊毛织的切克曼布,主要用来做男人的腰巾,工艺相同,区别只是原料。”阿不力克木再次对着我摆出了导游的架势。

  在生产性保护中,像切克曼这样的传统工艺在保持本色的状态下,理当成为当地的“活态”名片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据了解,切克曼布即使在气候潮湿的内地也很有市场。厚一些的驼绒被一床仅1.6公斤,薄驼绒被每床仅1公斤左右,盖在身上柔软蓬松。

  作为古老的手艺,切克曼布制作工艺既是对人类早期纺织技艺的记录,也是研究少数民族纺织历史的活化石。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切克曼布如同一种深刻的怀旧,让我们体会到一种久远的思念。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