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曼汤树喻图
“曼汤”是藏语的译音。“曼”是sMan的译音,意为医药,“汤”是Thangka的译音,意为挂图。“曼汤”就是医学挂图。藏医的“曼汤”挂图是世界古代医药体系中难得的稀世珍宝。它之所以珍贵,原因之一是其历史悠久,起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二是它的内容丰富,几乎包括了古代医学的所有内容,这是其他医学挂图所没有的;其三是它的民族特色,挂图的全部内容体现了藏民族的特点。无论是人物、建筑、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绘制技术、表现形式等都反映出了藏民族的文化特色。正因为如此,这套“曼汤”才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珍宝。
目前“曼汤” 只有两套,共80幅。“曼汤”形成体系是在17世纪末。绘制“曼汤”所用材料一般多是亚麻布,在制作图画之前,要把布料放在胶水和白垩土的混合液中反复浸泡。胶水一般是树脂树胶。浸泡充分以后,捞出来任其自然干燥,然后再用圆滑的贝壳等器具在布面上不断地轻轻磨擦,直到布面平整光滑均匀了,就可以作画了。“曼汤”全部都是彩色图画。较早期的藏族绘画所用颜料全部采用天然珍贵颜料。由于早期图画用天然颜料,故早期“曼汤”颜色经久不变。
藏族“汤卡”的绘制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注明绘制日期或绘制人的姓名(除个别的“曼汤”外),但藏族“曼汤”却另有特点,就是在“曼汤”的最上方留有一定位置来绘制医学中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古代医学家。藏族古代医学家往往也是宗教人物。
公元8世纪前后,在藏医学形成的早期就已经开始绘制解剖图了。13世纪以后,藏医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同学术派别。其中主要有南方学派(又称舒派)和北方学派(又称强派)两派。南北两派虽然在治疗方法、用药习惯和基本理论上有分歧,但在重视“曼汤”的绘制上却是一致的。自13世纪到16世纪“曼汤”的绘制逐渐趋于成熟。17世纪中叶以后,五世达赖统治时期,由于各派绘制的“曼汤”不统一,摄政王第司·桑吉嘉措决定对此进行整理。他得到五世达赖的批准后,以北方学派沦丁·都孜居美所绘的“曼汤”为基础,然后根据他自己所著的《四部医典蓝琉璃》的内容,进行重新绘制。公元1688年他完成了整套“曼汤”的绘制工作,共60幅。这套“曼汤”完成后,桑吉嘉措觉得还不完整,于是,他又根据吐蕃时期的医著《月王药诊》书中的内容进行继续绘制。大约公元1704年终于完成全套“曼汤”79幅,这可能是现存藏医彩图最早的完整蓝本。
“曼汤”一经绘制完成就被当时的统治者视为珍贵宝物。五世达赖圆寂时将50幅“曼汤”作为陪葬品放入其灵塔。此后,六世、七世达赖在位时期又对“曼汤”陆续进行补绘,这段时间持续到19世纪末。十三世达赖统治时期(1895—1933),曾对“曼汤”分别进行成套复制。1923年,当时任“曼孜康”(一译为“医算院”,即现藏医院前身)的主管钦绕诺布住持补绘了一幅“曼汤”图,即历代名医图,共绘出名医12位。这是原79幅“曼汤”中所没有的。在这幅汤卡的背面,还注明绘制的日期,这也是老“曼汤”所不具备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五世达赖时期遗留于世的“曼汤”和六世达赖以后补绘的那些“曼汤”,都散落四方。有的流入民间,有的流失海外,如今已很难完璧。即便如此,现存于西藏的完整“曼汤”,虽有不少是以后的临摹作品,但反映的仍然是《四部医典》及其注解本《四部医典蓝琉璃》和《月王药诊》等医著的内容,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全套“曼汤”共80幅,全部由彩色绘成。“曼汤”反映了藏医的起源、理论直至实践的各个方面,即藏医的整个轮廓。“曼汤”是藏医学、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藏族人民、中国人民为它而骄傲和自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