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用户名:
密码:

广西丨《百色起义》:为起义英魂而歌

浏览量:

  9月12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出品,广西戏剧院创排的壮剧《百色起义》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央视网和国家民委门户网站进行网络展播。

《百色起义》宣传海报。

  壮剧《百色起义》以1929年发生在广西的百色起义为素材创作而成,以百色起义的筹备、举行为主线,分为初到南宁、群雄聚会、英灵歌唱、百色大地等部分,通过独具广西特色的壮剧方式来表现红色历史题材,塑造了邓小平、李明瑞、韦拔群等众多百色起义指战员形象,讴歌了舍生忘死、救国救民的革命先烈和为中国革命付出巨大牺牲的壮乡人民。

《百色起义》剧照。

  2018年4月,《百色起义》剧目的主创人员来到百色市田东县采风。令导演宫晓东印象最深的是田东有个“红军村”。当年,村里的80余户人家,户户参加赤卫军,人人争当红军人。

  “不论老和少,人人有田耕,跟随共产党,翻身齐有份,田地都均分,吃穿也平衡,分田又分地,没有谁争论。”曾经,这喜悦的山歌响彻左右两江,传遍八桂大地。主创们都沉浸在历史的回忆中,仿佛又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百色起义》剧照。

  “我们演绎百色起义,不仅为了再现起义的过程,更为了用艺术的方式向百色起义的先烈们致敬,为百色起义的英魂而歌。”宫晓东说。

  壮族人民能歌善舞,而壮剧最接近生活、最接地气。该剧在音乐表现上采用了壮剧音乐如采花调、高腔、“呀嗨”腔以及当地流传的山歌、红军革命歌曲,以壮剧音乐特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来表现革命先烈,唤起观众对广西壮族文化的认知。同时,该剧还巧妙地将壮族特色乐器马骨胡及其演奏员搬上舞台,担任剧中人物角色,融入剧情表演之中。这种壮剧与交响、叙事与抒情相糅合的音乐表达方式,凸显了该剧演绎红色题材剧目的艺术构思和艺术个性,也扩大了壮剧舞台艺术的音乐表现力。

《百色起义》剧照。

  该剧在艺术创新上进行了全新探索,由众多先烈的灵魂世界与现实世界构成两个舞台时空展开叙事,追求史诗性与戏剧性结合,再现与表现结合,写实与写意结合,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对红色题材创作也是一次突破。

《百色起义》剧照。

  90多年过去了,共产党人铁骨铮铮,他们的铿锵誓言,至今仍旧在八桂上空回荡。壮剧《百色起义》不仅再现了激情澎湃、气势磅礴的历史事件,更让观众领略到百色起义的宗旨和意义,培养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爱国热情。

剧评

一部境界全新的红色史诗

王建平

  这是一部令人眼睛一亮、热血沸腾的作品。

  百色起义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与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相提并论的伟大壮举,如何在观众所熟知的历史题材中演绎出新意,广西戏剧院的艺术家们给出了一个满意答案。他们不但以戏剧形式填补了这一题材创作的体裁空白,而且还通过手法创新取得了舞台艺术的重大突破,使得这部壮剧成为一部境界全新的革命史诗。

  壮剧《百色起义》的编导一改重在写实叙史的做法,另辟蹊径地构筑了两个人物系列,一是飘扬在八桂大地上的先烈灵魂,二是奋战在革命运动中的英雄身影。英灵和英雄交相辉映的设置,不但增加了其中的思想容量,扩大了创作空间,还收到了新颖奇特的艺术效果。

《百色起义》剧照。

  该剧在情节演绎上也别具一格。它不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来展现百色起义,而是采取以英雄的“魂”作为重新构建叙事框架的“神”,并围绕这一“神”来组织情节。这种散文化的历史叙事法,通过从站在今天回望历史的视角,重新组合起义的重要事件片段,虽然打乱了历史发展的外在顺序,却抓住了内在逻辑,揭示百色起义的历史必然性,使人们所熟知的伟大历史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从而营造出熟悉且陌生的审美效果。

  壮剧《百色起义》的主创人员充分发挥了戏剧作为综合艺术的优势,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审美力量。

  首先是诗意格调的追求。《百色起义》的编导注重主观感情的抒发,尤其在台词诗歌化上作出了可喜创新。例如,红七军军长、共和国开国大将张云逸说:“战友们,真想你们啊!你们都走了。乡亲们讲,韦阿婆早已经化成了山顶上的一棵树,还在望着盼着。夜深人静,人们听见那棵树在歌唱……”这样诗歌般的台词,以及红七军战士韦阿桂喊出“红军万岁”的口号,抒发深沉而壮烈的情感。这些诗化台词被演员用话剧的方式进行艺术处理,从而使得这台壮剧具有了话剧的味道。

《百色起义》剧照。

  其次是视觉感受的强调。《百色起义》的编导对人物、尤其是英灵群像有意雕像化,追求人民丰碑的视觉效果,并且配以黑色的背景、深灰的服饰色调和红旗,突出凝重悲壮的视觉基调;通过灯光的巧妙运用,凸显先烈形象的立体感和庄重感,表现人民英烈永垂不朽的祭奠意味。

  在舞蹈语言的设计上,编导融入当代元素,使观众不但感受到审美的亲切与现代感,而且还自然地进入回望历史的情境,对其思想内涵的理解更为准确。该剧的道具使用和调度也颇为大气,令人印象深刻。一组斜坡状的大型舞台道具不但由群众演员直接移动而实现即时的场景调度,还可使演员上下和左右而行,最终组合成巨大的中国共产党党徽,辅助完成了人民英灵和英雄的形象塑造。

《百色起义》剧照。

  第三是听觉感受的新颖。在音乐上,演员的壮剧演唱,特别是那悲怆的无字歌“呀哈嗨——呀哈嗨——”,彰显出鲜明的广西本土特色,而《马赛曲》的加入,又为这部壮剧的音乐增添了西洋元素。两者的水乳交融,创造出与众不同的音效,很好地表现了百色起义的革命风采。那位始终在场的拉琴人,既扮演历史见证者的角色,又以琴声呼应剧情的变化,使全剧结构更为紧凑,做到形似散而实不散。

  

  资料来源:民族画报

  

上一篇:
下一篇:

0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