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锡伯族  > 详细页面

“迁移节”里访箭乡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李升旗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0日 浏览量:

锡伯族庆祝“迁移节”

  农历四月十八日,我来到位于伊犁河畔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一个运动场上。这天是锡伯族一年一度的迁移节。只见身着盛装的锡伯男女从各牛录向伊犁河岸边的林带里涌来,欢乐的人流中时而能够看到婀娜多姿的维吾尔克孜(姑娘)和骑马的哈萨克巴朗(小伙子)。在伊宁市工作的锡伯族干部、工人、教师也赶来了。县体委射箭教练中金热情地对我说:“你来得巧,看看我们乡间的射箭比赛吧。”接着,他给我讲述了“迁移节”的来历:1764年,清政府为了加强西部边防,从盛京(沈阳)等地抽调锡伯兵1000名,连同家属3275人,于农历四月十八日祭祖出发,经杭爱山取道外蒙古长途跋涉,历尽艰辛,于次年9月到达伊犁河南岸,实行屯垦戍边。此后,锡伯族人民把这一天定为“迁移节”,举行各种娱乐活动以示纪念。

  场地的一边,竖着两个靶子。距靶50米远处,站立着十几个射箭手,有彪悍的小伙,也有俏丽的姑娘,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沉着机敏,只见开弓放箭时,随着“嗖—嗖—嗖”的风声,支支利箭像飞蝗一样直奔靶心,四周观众连连喝彩,掌声不断。我也赞叹不已:“射箭之乡,果然名不虚传啊!”

  金中告诉我,锡伯族男女老少都喜爱射箭,每个乡里都有业余射箭队。在这些村落里,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群孩子,手执用麻绳和柳条做的弓,用木棍削成的箭,射击墙头树梢上的鸟雀。锡伯族人都把当一名神箭手视为无尚的光荣。因为有这样雄厚的群众基础,才产生了一批优秀射箭运动员,郭梅珍、汝光就是突出代表。在第四届全运会上,郭梅珍、汝光分别打破了女子双轮全能全国纪录和男子单轮全能全国纪录。郭梅珍一人独得四块金牌、一块银牌,轰动了体坛。在1980年中日邀请赛和1982年全国射箭锦标赛中,他们又获得好成绩。几十年来,锡伯族共给国家体委和自治区体委输送40多名优秀射手。现在自治区的射箭运动员大多是锡伯族。身材魁梧的金中教练,曾经在首届全运会上获男子第三名。

  民间古式响箭比赛开始了。上场的是各乡推选出来的老人。只见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者,端立在那里,手起箭飞,响箭啸声震耳,箭中靶心时活动的靶环应声落下地来。金中拿起一个响箭给我,箭头是用兽骨制的,呈尖圆形,上有四个孔,箭一离弦,便发出叫声。那靶也是用毛毡和马皮特制的,靶上粘着蓝、黄、绿、黑、紫、红六色布圈,红色圈是靶心,射中那一圈,那圈便掉下来。说话间,那位老人三支箭已射完,箭箭中靶,场上响起阵阵叫好声。我走上前向他施礼道贺。金中说:“这是郭英顺老人,金泉乡的神箭手,1959年曾参加首届全运会,他训练出许多强手,快80岁了仍然不服老,这次比赛就是他发起的。”老人哈哈一笑,说:“人老心不老嘛!明年我们乡跟县射箭队比赛哩。”

  锡伯人为什么与弓射有这么大的缘分?原来,早在公元5世纪的南北朝,他们的祖先鲜卑部落(一说是女真人)就提弓携箭飞马扬鞭,驰骋于呼伦贝尔、绰尔河、松花江、嫩江一带,以打猎捕鱼为生。后来,锡伯族奉命西迁时,射箭本领的高强是当时选拔的重要条件。在守卫西陲的二百多年历史中,弓箭更是他们的护身法宝。过去,男孩一出生,家人便在象征“喜利妈妈”(锡伯族信奉的神)的丝绳上挂上一副小弓箭,祝愿呱呱坠地的婴儿将来成为神箭手。男儿七八岁起便在大人辅导下习弓练射,到成年,就带上弓箭从军服役,守卫边卡。历代的侵略者大都尝过锡伯人那铁头长箭的苦头。

  说话间,比赛结果揭晓了,获胜者在掌声里上台领奖,郭大爷率领的金泉乡业余射箭队拿到的奖牌最多。大爷说,按照古俗,输方的群众要排起队,敲锣打鼓,把一匹大红绸赠给对方,输者还要屠牲备宴,与赢方碰杯同饮共庆哩。比赛一结束,文艺联欢开始了。民间乐手们弹起锡伯族乐器“东布尔”,吹起优美动听的“墨克调”(口弦琴)和“飞察克”(苇笛)。年轻人舞步入场,跳起了“贝伦”(锡伯族民间舞蹈),小伙子的“鸭步”,姑娘的“抖肩”,顾盼生辉。舞到酣处,男女老少纷纷上场,在“佛特克呐”(锡伯弹拨乐器)伴奏下,踏着优美的旋律,狂歌纵舞。在歌声中,在舞步里,锡伯人弯弓跃马的英姿又出现在我的眼前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