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海南地图,白沙黎族自治县位于中部偏西的位置。白沙人常说这里是海南的“肺”——山地占县域面积的73.1%,全县有大小河流30条,南渡江、昌化江、珠碧江均发源于此。
在白沙,你可以感知热带雨林的呼吸,触碰珍稀的野生动物,还可以领略陨石坑的神奇壮观,品尝雷公笋的酸脆鲜美。蜚声国内外的白沙绿茶,烟波浩渺的松涛水库,独具特色的白沙小吃……这里,像极了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未经雕琢却浑然天成,让来到这里的人犹如置身画中,乐不思蜀。
在白沙,还有一道景观是你不得不醉心其中的,那就是正在蓬勃发展中的村村寨寨。
模式
从白沙县城到元门乡罗帅村。行至半山腰,可见群山环抱之中,数十栋统一规划的别墅镶嵌其中。“那就是罗帅村!”元门乡的刘书记不无骄傲地告诉我。
沿山路顺势而下,就到了罗帅村。
灰蓝色的琉璃屋顶、浅黄色的外墙,与家家户户门口挂的大红灯笼和木制对联搭配在一起——罗帅村透着一股典雅的喜庆。每家的对联内容不尽相同,但都有一样的横批:和勤信诚——想必这4个字大抵就是罗帅村的性格吧。
很难想象,几年前,这个位于鹦哥岭脚下的黎族村庄,52户村民都还住在低矮的瓦房里,过着清贫的农家生活。
2010年,白沙县引入海南天涯驿站旅游项目的开发,开始对生态文明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尝试性探索。罗帅村的整村改造于同年8月开工。每户由政府扶持约2万元的建筑材料,公司扶持5万元,不足部分由村民自行解决,也可向银行贷款。村庄的其他旅游配套设施,也由公司投资建设。
一年后,罗帅村的村民全部住进了现代化的别墅,罗帅天涯驿站也开始营业。驿站集农家乐、生态观光、民俗风情、休闲度假、房车营地、自驾车驿站于一体。工作人员小任介绍说,罗帅村目前用于接待的只有45个房间,包括15间村民的客房。新酒店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8月建成之后,将增加32间客房。虽然接待能力有限,但天涯驿站的规模不会盲目扩张——为的就是保持最纯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村支书王海文告诉我,随着天涯驿站项目的实施,村民的收入逐渐多元化。目前,已经有20余名村民成了天涯驿站的员工,主要做保安、保洁、餐厅服务等工作,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有闲置房间的村民可以把房间租给游客,收取每晚100元的房租。有客人过来的时候村民还可以为他们做导游,也有一定的收入。
我问王海文最初村民对与公司合作有什么想法时,他憨厚地一笑:“刚开始是不大接受,毕竟要把自家土地租给公司,还要按照公司的规划建房子,大家都有顾虑。后来,随着交流的深入,顾虑慢慢就没有了,大家与公司的相处也很融洽。遇到重大事项就召开村民大会,每个人都有表决权和发言权。现在房子是我们的,村里的变化和收入的增加也是实实在在的,还有什么不放心呢?”
与罗帅村一样,细水乡老周三村也在与公司的合作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并且,它把“背靠大树好乘凉”这句话做到了极致。
老周三村地理位置特殊,三面环水。作为白沙惟一目前还没有通公路的黎族村庄,这里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只有水路。村里几乎家家有船,村民可以坐船到码头,再进城。而我,就是从白沙糖厂码头上船,进入松涛水库,约1个小时之后到达老周三村的。
松涛水库,是海南省南渡江流域中最早开发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970年建成。
松涛水库大量蓄水,水淹过半山腰,露出来的山头便成了岛。老周三村就坐落在松涛水库上游的一个岛上。
松涛水库作为岛上的生命源泉,为海南的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老周三村,也因背靠松涛水库,伴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迎来了华丽蜕变的最佳契机。
海南颐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村庄改造的投资方,与当地农户合作,采取“政府+企业+金融+农户”的模式推进老周三村整村改造。所有建设项目都将以黎族特色为主要风格,以妥善安置村民生活为首要目标。目前,这里的民房建设已经基本完工,正在进行配套设施的完善。
在村口,我看到了老周三村的发展规划。这里将分为自然风景游览区、休闲度假区、综合服务区等功能区,包括自行车营地、登山栈道、山顶观景台、演绎广场、旅游接待中心、民族风情街等景点,今年8月村民们就可以搬入新房了。通往县城的公路正在规划之中,也许老周三村没有公路的历史很快就会终结。
“2012年,白沙在全县40个村庄试点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已有38个村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初具规模。在这一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金融支持、依靠群众的总体思路,不仅要从项目建设角度拉动地方经济,更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长效的进步。2013年,白沙将继续打造31个美丽乡村。” 县民宗委的符荣海主任告诉我。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蓝图铺展开来之时,“绿色崛起”成为了这个岛屿省份结合自身实际而做出的发展路径选择。而以政府、公司、村民于进退间求共赢为基础的美丽乡村建设“白沙模式”,也因此更具现实意义。
示范
白沙县地处海南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内,重点生态公益林几乎占全县面积的一半,土地资源非常有限。
结合自身实际,白沙近年来确立了发展农业产业的核心思路,逐步形成了“六种、二养、两大特色”的十大富民产业。“六种”即传统的“橡胶、甘蔗、木薯”产业和新兴的“竹子、生姜、瓜菜”产业;“二养”是畜禽养殖和渔业养殖;“两大特色”是南药和特色种植养殖。
“每发展一个产业,政府就配套相应的加工厂和企业,稳定市场规模和价格,避免市场波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县委书记严正告诉记者。目前,白沙已建成一批橡胶加工厂、淀粉厂、糖厂和竹笋加工厂,生姜加工厂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各类产品价格稳定。
除了政府行为,民间的示范力量也不容小觑。
牙叉镇方香村东风小组的陈君养果子狸已经快10年了。他也不清楚自己怎么会对饲养果子狸有这么高的悟性——从没学过专业知识,也没有人指导,陈君硬是自己摸索出了饲养果子狸的方法。他常常在果子狸的笼舍一待就是几天,了解这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目前陈君主要出售仔狸,每只售价1500元左右,买家以本村和附近村的村民为主。除此之外,陈君还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谁家饲养果子狸遇到技术难题,他都会无偿提供帮助。
对于村民而言,一只仔狸饲养一年左右就可以2000元左右的价格出售。如果用来育种,一般一只成年母狸每年可以繁殖一至三窝,每窝会有三到四只仔狸,3个月后就可以作为种狸出售。因为果子狸饲养相对容易,投入较小但经济效益高,近些年很受村民的欢迎,大家饲养果子狸的积极性非常高。
在陈君的果子狸养殖基地门口,我看到这样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牙叉镇推动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项目。在“预计成效”一行写道:预计年收入12万元,年产500只仔狸,辐射带动22户群众养殖……
与陈君同在方香村的王佳进也是特色养殖产业的带头人,他饲养的主要是海南草龟。与陈君一样,作为从广东移民过来的汉族,他们都成为了黎族村庄的致富领头人。
王佳进养殖的乌龟目前以出售龟苗为主。附近的村民谁家想要养龟,王佳进都要先送几只,让人家先试试,养得好了再来买。对于大家在技术上遇到的问题,他也是全天候无偿提供帮助。
王佳进告诉记者,乌龟的养殖是一种长线投资,一般四到五年才能有收益。虽然周期比较长,但是投资少,回报率高,就像一个“小银行”一样,每过一年价钱都将有每斤20元的上涨。海南的气候非常利于草龟的生长,所以草龟很适合农民在种植橡胶、甘蔗等传统作物的同时搭配饲养。
作为移民,王佳进讲得一口流利的本地黎话,当地的村民也早就不把他当成外来人了。接下来,王佳进准备把村民们联合起来,一起开发草龟的药用价值,形成规模效益。目前,王佳进新承包的10亩养龟基地已经做了前期平整工作,围墙也已砌好,但是因为接下来购置设备等需要的70万资金还没有着落,只能先搁置在那里。
从最开始领着村民到深圳开车跑运输,到后来带着大家到广州开挖掘机,再到现在带领全村人养龟,王佳进俨然已经成了更生村小组的一面旗帜——跟着王佳进干,就能致富!
也许因为海南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四面环海的生存环境,海南人的性格中多少会有些安于现状,这一点在农村尤为明显。近些年,在政府的引导下,特色养殖业正在不断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在这一过程中,致富带头人的作用显而易见——比起宣传、动员,村民们更愿意看到身边的人是如何致富的,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放心地投入其中。
符主任把这种致富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归结为一句话:“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期待
与其他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的村庄比起来,那堂村显得有些“无奈”。因为没有公司投资,这里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和村民自行筹资。全村46户村民中有40户参与了此次民房改造,每户可获得政府的各类补贴近4万元。
开工仪式至今不到一年,那堂村的民房建设已经基本完工。眼下,村民们还住在临时搭建的房屋里,到2016年5月就可以全部入住新房。
符主任和我走在村里,感慨颇多。2010年,那堂村进行茅草房改造,作为驻村联系人,符主任在村里一待就是3个月。当时通往那堂村的路还没有修好,居住条件很差。因为交通不便利,建筑材料连运进来都成问题。他每天从早到晚和村民待在一起,卸材料、和水泥、砌砖垒墙、搭梁上板……“辛苦着实辛苦,但看着一栋栋新房建起来,想想村民再也不用一遇到台风就得把房子东补西补,值了!”
如今,路修好了,村里还盖起了楼房,符荣海心里的感慨我也能体会一二。
我在那堂村见到符大姐的时候,她正和几个村民在家门口聊天。因为家里收入不高,又要负担3个孩子念书,符大姐家没有参加此次民房改造工程。“要是我家也能获得补助就好了,起码可以把房子整修一下啊!”按规定,只有依照规划拆掉原有瓦房,统一改建楼房,才能获得政府的补助,符大姐的要求因为有了规定的限制显然无法实现。这也是那堂村其余5户没有参加民房改造的人家最为遗憾的事情——与那些家中殷实的村民比起来,补助对于他们的实际意义显然要大得多。
与村里其他正在建设中的新房和村民临时搭的棚屋相比,村口的一栋小楼格外惹人注目,尤其是停在门口的那辆崭新的大众迈腾车,使我迫切想知道这户人家的情况。
41岁的符克坚,算是那堂村勤劳致富的模范了。他家这栋房子,一共120平方米,早在2004年就盖好了,当时只花了5万元。虽然没能参与到“美丽乡村”的改造中,但符克坚对于自己早些年就把房子盖好还是很庆幸。“现在盖一栋这样的房子要十几万了,我家盖得早,划算得很呢!”
见到我们的时候,他和妻子刚刚收胶回来。1995年,他就开始种橡胶,共有近4000株。现在开割的1000多株在胶价最高的时候可以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除了橡胶,他还种甘蔗、南药,1000余株黄花梨正在育种……
符克坚家的车是去年买的,算下来不到20万元。他买车的目的很简单:为了送孩子上学方便。他在县城买了一套楼房,就在儿子读的中学对面,为的也是可以随时照顾孩子——因为自己读书少,符克坚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好好念书。他把孩子们得的奖状全部都贴在了墙上,在向我介绍的时候满心欢喜,一脸欣慰。
一路同行的符健友副县长告诉我,2011年11月,县委、县政府提出在白沙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的计划,力争用五年时间,让一半以上的农村得到高水平的改造,并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使白沙尽快融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格局,使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收入得到增加,实现可持续发展……
行文至此,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小男孩调皮的样子。
他叫田佳义,是我在老周三村村口遇见的。当时,他正和奶奶、大伯在自家门前玩石子儿。
这个男孩儿可爱极了。一直在我身边跑来跑去,在我和大伯聊天的时候,不时地发出各种声音吸引我们的注意。田佳义今年两岁了,父母最近每天都去收胶,上小学二年级的姐姐因为住校只有周末才回来,小佳义每天就和奶奶待在一起。小家伙光着脚,把手里的几颗石子摆来弄去,偶尔还要重复我问他的话,很是调皮。
我提出让他带我在村子里四处走走,小家伙穿上鞋,拉起我的手,就往村里走去。跟着小佳义,我看到了建设中的新房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也遇到了正在发愁给儿子办的残疾证迟迟发不下来的田大叔,还听到了村民对于新房屋檐设计的一些不同看法,又去到了村口田大哥家的农家乐餐馆,听大嫂讲她家兄弟姐妹9个的幸福生活……
要离开老周三村的时候,我问小佳义有什么愿望,他拉着我的手说:“姐姐带我去‘大陆’(海南人大都习惯称内地为‘大陆’)玩……”
我没能带小佳义去看村外的世界,更没能把他带到“大陆”。与同龄的城市孩子比起来,小佳义的生活单调极了,但他却拥有其他城市孩子无法拥有的最天然最纯粹的生长环境。而这个孩子,也终将带着他的淳朴与善良,走进外面的世界,开始他多彩的人生……
绿海秘境,天外白沙——白沙人对自己家乡的定位。
在我看来,这里就是一幅画。与初到白沙只对美景有认知不同,离开的时候我用镜头记录下今日之白沙,也用自己的拙笔粗线条地勾勒出这里“美丽乡村”的发展。一如曾经的海南从偏安一隅到走向世界,白沙也必将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一笔,只有汇集了村村寨寨的精气神,才会遒劲有力,又不失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