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哥阿妹的情意长,好像那流水日夜响;流水也会有时尽,阿哥永远在我身旁……”一首耳熟能详的《婚誓》,一部荧屏经典《芦笙恋歌》,让人们知道了能歌善舞的拉祜族。
拉祜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聚居在澜沧江两岸的云南临沧、思茅地区,有人口40余万。如今,除了《婚誓》,还有一首更为流行的歌曲《快乐拉祜》,成为拉祜族的文化标志。《快乐拉祜》的创作者、拉祜族女歌手李娜倮的家乡,就是全寨四分之一人口都会弹吉他的“吉他之乡”——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哈尼族乡老达保寨子。
提起吉他,人们大多想到的是时髦青年弹拨着这种乐器,浅吟低唱,一派风花雪月。有谁知道,在云南大山深处,有一群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不识谱,甚至不会认字,却能将吉他这种西洋乐器玩得令人眼花缭乱。男女老少上百人的吉他集体弹唱,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这就是“吉他之乡”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寨子的音乐传奇。
男女老少上百人表演的吉他集体弹唱
拉祜族与吉他的缘分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走进了拉祜族寨子——老达保。让摄制组人员惊奇的是,他们在村头寨尾随便碰上的村民,都能操起吉他弹唱,无论男女老幼。这让大家见识了“吉他之乡”的神奇。
老达保寨子有400余人,其中会弹吉他的就有100余人。每天晚饭后,村民们都爱聚在一起,弹吉他、唱民歌、跳芦笙舞。人们在音乐中怡然自得,数十年来,这个寨子的赌博、偷盗、斗殴等现象几乎绝迹。
一个大山深处的寨子,为什么对吉他这种西洋乐器如此迷恋呢?问起寨子里的人是怎么学起吉他的,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人——李石开。
李石开是一个地道的拉祜族农民,身材不高,肤色黝黑。这个貌不起眼的农民对音乐有着天生的爱好。李石开年轻时有一次到澜沧县城办事,看见有人弹吉他,顿时被那美妙的声音迷住了。1984年,李石开卖掉家里的一头猪,用60元换来了一把吉他,开始练习弹吉他,尽管那时他不识谱,也不认字。
李石开学会弹吉他后,第一个就教会了妻子。妻子虽然是农妇,但对吉他也很入迷,劳作之余就以弹吉他为乐。后来,她还把吉他弹奏技艺教给了女儿、儿子。而她的女儿,正是18岁就创作了吉他弹唱《快乐拉祜》的李娜倮。
就这样,你传我,我传他,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丈夫传给妻子,哥哥姐姐传给弟弟妹妹……在老达保,竟然形成了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弹吉他的局面。
虽然李石开是老达保寨“吉他弹唱第一人”,但说起吉他与拉祜族的缘分,却不是从李石开开始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基督教传入云南澜沧地区,传教士也带去了吉他等西洋乐器及西方音乐理论。那时,在简陋的教堂里,唱赞美诗的主要伴奏乐器就是吉他。在当时没有更多外来文化涌入的情况下,很多拉祜族人是伴着吉他声长大的。
正是由于历史原因,使拉祜族人对吉他有天然的亲近之感,并且乐于学习这种乐器。否则,李石开教吉他也不会在老达保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
拉祜族女歌手李娜倮
十八大代表李娜倮和她的乡亲们
李娜倮是“吉他之乡”老达保的标志性人物。去年,年仅29岁的她被选为十八大代表,这成了拉祜族以及澜沧县的骄傲。
容貌秀丽的李娜倮有着过人的音乐天赋。她13岁就跟父母学会了吉他弹唱,16岁时学会了作词、作曲。旋律优美、广为传唱的《快乐拉祜》,就是她18岁时的作品。此外,她创作的《真心爱你》、《新年快乐》等歌曲,已拍成MTV,在中央电视台《魅力十二》等栏目中播放。
虽然李娜倮只有小学毕业,但已创作了30多首歌曲。平时,她略显腼腆,但一拿起吉他,就沉浸在音乐中,显得活力四射。由于名气渐大,现在的李娜倮有一半时间都在外地参加演出。
李娜倮的两个弟弟扎努、扎思与表兄弟大扎倮、小扎倮、扎珀,也同样富有音乐才华。几个男孩组成的达保兄弟组合,被誉为“中国第一支原生多声部乡村音乐组合”。尽管这几个大男孩几乎不会写汉字、说汉语,但他们却能用吉他编曲,演唱美丽的和声。《我的花》、《拉祜小丫咪》等歌曲,让听过他们演唱的人直感叹:“想不到有这样和谐的声响!”
在老达保,还有一个专为传承弘扬拉祜族文化而成立的雅厄艺术团,团长正是开老达保文化新风的李石开。副团长李娜倮,则是文艺核心人物。起初,参加雅厄艺术团的队员不多,李娜倮就挨家挨户地去动员,并且利用业余时间教村民弹吉他、唱歌跳舞。
现在,雅厄艺术团已经有了160多名团员。平时,无论农活有多忙,大家都争取挤出时间,参加艺术团的排练。如今,这支艺术团已经成为普洱市文艺演出的“常客”,不少团员还多次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演出。
与城市里的歌手抱着吉他唱流行歌曲不同,雅厄艺术团的团员是在吉他的伴奏下弹唱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歌。这些民歌既有古老的原生态民歌,又有新创作的民歌。看着一大群穿着艳丽的民族服饰,背着吉他在台上又弹又唱的农民,人们无不从他们身上感到快乐、自由。对他们而言,吉他弹唱已不是一种炫技和才华展示,而真正成为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