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皮画,是黑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中国北方一种的特殊工艺品,是以白桦树上剥落的树皮为原料经过“艺人”的精细加工制成。
桦树皮画(图片来自中文百科在线)
桦皮画是中国北方民族特有的艺术,它在中国艺术品的舞台上独树一帜。自从白桦成为人类远古的生产、生活资源,原始的桦皮画艺术也随之产生了。原始的先民们用纤维细密、纵横无痕、薄层如纸的白桦的里皮刻画出人类最初的生活和想像。
最早的桦皮画是由桦树皮以长白山余脉的桦树表皮、深皮为主要原料,作为背景,再用烫贴的手法制做出人物、山水、花鸟画。白桦树皮具有很好的韧性,一块树皮能揭很多层,质地又柔软光滑,易雕刻着色。以中国山水画、界画构图,通过精雕细刻便产生了典雅、雕刻、精刻高浮雕效果的精美树皮壁画。桦皮画最大特点是集剪、刻、雕、烫、画等多种手法成画;利用多年(30-50年)树龄白桦树剥落的树皮,经杀菌、漂白、剥皮等多种手法加工制成;色彩多以烫烙为主,永不褪色,适合收藏。早在清朝时期,吉林就有用桦树皮为皇宫制作贡品的历史。
桦皮画不仅在中国造型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鄂伦春民族对五大连池美好风光的无限热爱。由于鄂伦春族人民与桦树皮文化密切相连,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桦皮画成为了鄂伦春民族文化的又一特征。
桦皮画,是“桦树皮文化”的显著代表。桦树皮文化在中国北方狩猎民族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古老的、北半球特有的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一个重要创造,产生于遥远的洪荒时代,在文化人类学上有“活化石”之誉。中国北方的鲜卑、契丹、女真等古代民族,都曾制作和使用过桦树皮制品,直到本世纪上半叶,我国境内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达翰尔等民族,还在生产生活中沿用。至今生活在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一带的少数民族,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桦皮文化的传统,其中鄂伦春人与桦树工艺尤为密切。
鄂伦春人特别是妇女擅长用桦皮制作各种桦皮船、水桶、盆、碗、盒、箱等器皿,而且在上面用特制的骨器压刻美丽的图案和花纹。体现鄂伦春人刻压艺术的主要是‘阿达玛拉”(桦皮盒),鄂伦春人在上面画的多是花草、动物、云及神像等。花草、蝴蝶主要画在桦皮摇篮及桦皮盆的周边。鄂伦春人还用桦皮剪出各种形态逼真的鹿、犴、狍子、马、猎狗等。在儿童玩具中,大人们时常用桦皮为他们制作小摇篮及桦皮背包。这些物品轻巧耐用,雕刻的花纹图案简单原始、形象逼真、美观大方。
除了生活用品以外,鄂伦春人还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各样精美的工艺品,桦皮画就是其典型代表。最具代表性的桦皮画是利用整块桦树皮的自然生长纹理,加以简单雕琢,即成为一幅幅自然的毫无人工雕琢痕迹的山水、人物、狩猎情景图画。在当代,鄂伦春人还会采用传统的民间花纹及抽象的艺术手法制作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桦皮镶嵌画。
现如今,桦皮工艺已具有时代性发展,从工艺技术,外观审美,文化特色发展都有了时代性的飞跃。桦皮画既继承了传统风格,又体现了民族发展历程中民俗民风,充分展现了古老民族的现代文明发展。
参考资料:
1.中文百科在线:《桦树皮画》
2.网易黑龙江:《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